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暮年涂鸦亦著书

发布:2014/10/15 20:52:50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刘德润

三月五日,是我喜庆八十大寿的日子,在喜祝遐龄之际,我乘兴把退休后自己写的两本小书做为答谢礼物赠送给了所有祝寿的人。

这两本拙作,一本是个人一生的回忆录,名为《岁月无痕》;一本是退休后的平时习作,名为《八十抒怀》。两书共十五万字,是在跨越两年时空里写成的。

我没有写书的资本,一生书念的不多,最高学历是初师毕业;但我对写书有强烈的愿望。我对能著书立说的人十分敬佩。从步入社会的那天起,我就立下了一个“宏伟”的志向:希望自己能与会写书的人为伍,让别人能看到我写的书。但我深知自己志大才疏,所以在岗上班时,只是敢想而没敢做。退休后,我身居林下有了性静情逸的环境,于是萌生了动笔一试的念头。抱着“写成更好,写不成也能使自己受到锻炼”的心态,于2010年年初动了笔。

做自己没做过的事情难处很多。回忆我这写书的经历是从“难”字中挣扎过来的。自己文字底功差,连遣词造句的词汇都感到贫乏;文字修养也没真功夫,叙事论理不能恰到好处,也缺乏修辞知识和手段。面对这些困难,我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靠决心和毅力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写第一本回忆录,需要把自己经历五、六十年的事情从头到尾“过滤”一遍。写第二本《八十抒怀》,需要把自己退休后写出的几十件粗作加以修改整理。因此,我在脑勤多想上下了苦功夫。饭前饭后,晨练前后,晚上看完电视以后都成了我利用的时间。用“想想、记记、放放、再想再记再放”的笨法儿坚持到了始终。为了充实写书的内容,我把上班时所写的上百篇日记重新翻阅了一遍,从中摘录了很多的往事。人毕竟老了,动脑动手都不太灵便,只好以勤补拙,一回想不起的事就两遍三遍的连想。对1957年反右派这码事,白天想了一天也没想全,直到晚上睡觉已经躺在了被窝里,“灵感”来了,于是又穿衣起床,坐在灯下对这段事的情节进行了追记。象这样如痴如迷的事,不是发生了一次、两次。老伴见我这样费劲心机,就逗趣地对我说:“等不到把书写成,你就成了神经病!”

在写书的整个过程中,我把功夫也下在了笔勤上。由于很多篇章的初稿,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而写成的,所以必须反复修改。两本书将近五百多页,我都做到了三易其稿;个别篇章甚至做到了四易、五易。在写《岁月无痕》一书中,对其中“经受政治运动洗礼”一节,六千多字的篇幅就修改了五遍,先后动笔写了一万多字。我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写作的精益求精,而且磨炼了自己勤奋务实的精神。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写书过程中,我把勤学苦学当做了垫脚石。在请教多问、多读多看方面,我付出了不少心血,常言说:“好问则裕”。请教的人越多,自己的收获越大。我文字功底差,拜访过几位有素养的中学老师;写作缺乏技巧,向新闻战线的高职编辑请教过多次;我还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为了运用好“倒叙”这个修辞手段,我让上初中的孙子当了我的老师;本着“求贤若渴”的精神,邀请过有点名气的文友参加的座谈会,他们为我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我看书勤学的领域也很广,名人撰写的回忆录,书报上刊登的名人论文,各种专业书籍乃至字典、词典等工具书,都成了我求知学技的平台。我先后阅读或重读了很多名人的回忆录和论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这些杰作,为我这个初学乍练的人,铺垫了写作底功,指明了写作的路子。为了丰富写作词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的好“伴侣”,我写了两年的书,它一直陪伴了我两年。由于翻弄的次数太多,如今它已短线缺页了。众目睽睽之下,我的勤学行为,引起了社会上的不少评论。有的人说:“你这是八十岁的人,干十岁小孩的活,自讨苦吃!”也有的说:“人老了,还干动笔写书的事,这是人老心不老,应当!”面对这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的舆论,我用两句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深度;深度就是为社会多做事,做好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并且获得成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两本小书,虽是我孤芳自赏的拙作,但我珍惜有加,因为它是我心血的结晶。每每捧书在手时,内心就有一股知足和自豪的暖流,就有一种欣慰和安抚的惬意。我想,这也许就是“暮年涂鸦亦著书”带来的应有之乐吧!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