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家乡文史

赠画小炉匠

发布:2014/10/2 8:22:03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编辑:朱永远

张灿是的晚清的书画大家。在京城,王爷大臣们懂诗画的,仰慕他好手笔,多求他作画赋诗。有些不懂诗画的,也多假装斯文来附庸风雅,买他的画。他的诗画名噪一时,在京城王府,在京畿腹地,凡能得到他的书画者,或悬挂,或收藏,无不视若珍宝。

一年夏天,张灿从京城回到故里张海庄子避暑。这天晌午,门外一阵人声喧杂。张灿出门一看,是一群人围着一个小炉匠,看着他锔锅。只见小炉匠高卷着两袖,叉腿站立,弯腰躬身“嘟嘎,嘟嘎”地在一口锅上钻眼儿。一把白纸小扇子挂在风匣边儿的架子上随风飘摆,小炉匠却没空儿扇凉,满背汗水也顾不得去擦。

张灿看了,不由心生怜悯。他悄悄地摘下那把小折扇,走回院内。不一会儿,他又走出来,见周围的人已经回家吃饭,小炉匠正收拾活计,便笑呵呵地问:“你一天挣多少银两?”

小炉匠一看张灿是个先生模样的人,不由一愣:“您老净取笑,我这小手艺干一天活儿也就是挣几个铜钱,哪里谈得上银两?!”

小师傅,我给你画了一个扇面,你看看怎么样?说着,张灿把扇子递给了小炉匠。

小炉匠打开扇子一看,惊呆了!原来张灿把他刚才锔锅的神态画在扇面上。扇面上小炉匠两袖高卷,叉腿躬身,手持弓子锯在锅上钻眼儿的神态,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下面还有署名和钤印。小炉匠虽然不懂得画,但从未见过有人画过小炉匠,又见张灿气度不凡,笑容可掬,心里十分高兴。连声说好,躬身作揖谢过张灿,笑呵呵地挑着挑子走了。

此后的一天,小炉匠来到滦州城内,撂下挑子,生好炉火,吆喝了几声“锔锅——锔咕噜锅哟!”一时尚无活计,他坐在小板凳上,顺手抄起那把小白纸扇扇了起来。

工夫不大,有几个过路的人站在他的面前,其中一人说:“师傅,你这把小扇子可否借给我看看?”

小炉匠见是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说了声“可以”,就把纸扇递了过去。

哎呀,好扇,好扇,果然名不虚传!几个书生抢着传看,“师傅,我们愿意出钱买这把扇子,你可肯卖给我们?”

不卖,我留着自家用呢!

几个书生再三恳求。小炉匠说:“你们非要买,那就卖给你们吧。”

师傅,开个价吧。

小炉匠的纸扇原是用两个铜钱买的,就伸出两个手指头。

要二两银子?其中一个尖头瘦腮的书生抢先说。

小炉匠吓了一跳,心里话:哪能卖那么大价钱?急得他连连摇头:“不,不,哪能……”

是啊,哪能那么便宜呢?我当个中人,十两吧。另一个书生说。

小炉匠犯了嘀咕:这几个书生不是拿我小炉匠开心吧?急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伸着两指,一劲儿摇头。

这样吧,我只带来二十两银子,您屈一屈,权当让我一让,卖给我吧。几个书生一边说合,一边放下银子,拿着扇子就走了。

小炉匠像做梦一样,半晌才明白过来。一把纸扇花了两个铜钱,卖了二十两银子。莫不是那老先生给我画的画值钱?

正想着,旁边一位老者说活了:“小师傅,你这把扇子画的真好,如还有,我愿意出更大的价钱买。”小炉匠应了声:“中,中!”便高兴地挑起挑子回家了。

过了一天,小炉匠买了二十把小白扇子,挂在挑子上,来到张海庄子。他把挑子撂在张灿门前,边做生意边等着张灿出来。从早晨等到中午,又从中午等到太阳偏西,张灿也没出来。一打听,村中人说,你找的是“张儿老爷”呀,他避完暑已经回北京了,要等明年那个日子才能回来。小炉匠听了十分扫兴,收拾起挑子,悻悻地离开张海庄子。

转眼过了一年,小炉匠按张灿回来的日子,挑着挂了二十把小白纸扇的挑子来到张海庄子,将挑子放在张灿家大门口的大树下,吆喝了几声“锔锅——锔咕噜锅哟!”开始干活。中午时分,张灿出门瞭望,小炉匠忙迎上去说:“老先生您去年给我画的那画真好,再给我画几把吧。”

张灿看了看挑子上挂着的那二十把扇子,笑了:“我去年给你画的那把呢?”

我卖了。

卖了多少银子?

二十两。

张灿皱了皱眉头说:“你亏了,只买了一个零的银子啊!你今年带了这么多扇子来,我可一把也不能给你画了。这画画可不比锔锅,看着不难,实际才不易呢。以后你来我庄,有难处可来找我,除了画画以外,我都会帮你的。”说完,朝小炉匠笑了笑进门去了。

小炉匠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不懊悔。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