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口上敬天妃
发布:2014/8/30 23:48:09 来源:曹妃甸热线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阳春三月,忽啦啦的春风把大地的盖头掀起来,于是,满眼的翠绿,便争先恐后地光鲜亮丽灵动起来。
渤海扬波,亲吻大地;碧浪轻拍,浸**着岸边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叫蚕沙口的古老村庄。晴空朗照,瑞霭升腾,祥云飘渺,万众攒动。这个被誉为“神龟背上的村庄”,正敞开它纯朴、厚实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首届中国曹妃甸妈祖之光文化艺术周”在这里隆重举行。一时间山呼海应,盛况空前。
这是一场超乎想象的海天盛筵。花团锦簇,彩灯高悬。进入蚕沙口村南,通过汉白玉卧狮栏杆的仙渡桥,步入天妃圣母广场,一座金碧辉煌的牌坊气势恢宏,上书“恩泽四海”四个大字,在春阳下熠熠生辉。广场正中,一尊高9.9米的妈祖汉白玉雕像矗立在天地之间,她头戴凤冠,手执如意,面目慈祥,凝视着海天一色的远方,护佑着四面八方的生民信众。转过天妃像,便进入庙堂区。这里有两座着名建筑,是目前曹妃甸区域内仅有的两座仿古建筑。一是天妃宫,一是蚕沙古戏楼,这曾是一个元代古建筑群,毁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天妃宫,又称天后宫、妈祖庙,是专为祭祀海神娘娘妈祖而建。妈祖,本名林默,生于北宋年间,祖籍福建湄洲岛,自幼聪颖,水性超凡,在乡里治病救灾、扶危济困,护海助航,传下许多佳话。升天后又屡屡显灵,履海救船,呵护漕运,造福桑梓,官家和百姓感恩其好生之德,历受朝廷敕封和民间香火祭祀。每年三月二十三她生日这天,国内外各地的信众便齐聚妈祖庙虔诚上香祈祷,祈求妈祖圣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宋代起到元明清及至民国,历八百多年而不衰。妈祖文化,已经成为集道、儒、释一身多元文化交融且独具中国沿海特色的文化现象。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亿多人信奉妈祖,庙宇遍布世界各地。蚕沙口从宋元时起,便是我国北方渤海湾中段重要的漕运码头,是南方货物经此进入东北、京畿及西北的周转中心。至今蚕沙口村西泝河口尚有清晰的码头遗迹。据传,当年商船云集,桅帆蔽日,为“铜帮铁底运粮河”,可见往日之繁华。人们为了祈求航运安全,海滩平静,人们便在此修建妈祖庙,四时供奉。现在的天妃宫,为“文革”毁后于一九九二年重建,虽规制气象远不如从前,但在村民的崇爱呵护下,倒也庄严肃穆,使这一古老庙宇香火得以延续。蚕沙口古戏楼为今年重建,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村民踊跃捐款出力,共襄盛举。古楼通高约15米,进深约20米,宽15米,仿宋代古建,为四角攒尖三重檐式,重檐斗拱,四角飞翘,气势恢宏。登楼四顾,但见雕梁画栋,四壁生辉。前为舞台,后辟为民俗馆,有蚕沙口历史民俗文化传说的书证、物证及诗词书画展示,亦有明清民国乃至近代曹妃甸沿海的出土文物。这些物品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斯村斯地的妈祖文化以及农渔文化等古老文明及演进过程,是唐山乃至河北不可多得的沿海文化展示基地。现在的蚕沙古楼匾额,由我市资深书法家方守谦先生题写。古楼两根通天抱柱上的一幅对联,灿然醒目:兴朝百物维勤暂籍休声怡耳目,盛世四民同乐还将古迹惕心思。这幅对联,因其年代久远、因其承载戏剧文化的历史价值,不仅一直为村民、游客所称道、欣赏,也多为我国戏剧书籍、文献所引用。
旗幡招展、笙歌阵阵、莲花落子响彻云天外;摩肩接踵、川流不息、香云缭绕圣佑八方。面对万人空巷、商贾云集的恢弘场面,蚕沙口村领导朱振双、杨士革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他们兴奋地说,去年的庙会收入是一百万元左右,今年新戏楼落成,景观大改善,政府又帮我们操持,今年收入肯定比去年多!而首届妈祖之光文化艺术周的支持者、组织者柳赞镇领导徐连群、赵广善则说,弘扬妈祖文化,打造庙会经济,以此发展旅游观光产业,造福桑梓,提升人气,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党委和政府还要大力支持。镇村领导的表态,道出了他们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济众惠民的朴实心声。前来调研祝贺的省市民俗文化界的领导、专家,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期待:将蚕沙口妈祖庙会打造成中国北方一流进而走向全国、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基地和庙会景观。
海天盛筵,盛世繁华。古老的蚕沙口,巍峨古戏楼,见证和述说着人类及我们的祖先敬海、爱海、亲海、用海的动人故事。他们以不弯的脊梁,宽广的胸膛,厚实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文明的嬗变和生命的思考。历史的长河在二十一世纪流经到曹妃甸这块创业的沃土、闪耀着妈祖灵光的福地,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谱写出新的生生不息、梦想成真的乐章!
在操办会务的忙碌人群中,众里寻他,我好不容易找到了滦南县民俗专家、文化学者朱永远先生。他是地地道道的蚕沙口人,亦是甲午新春庙会的实际指导者和付出巨大心血的幕后英雄。眼前盛况,令老先生激动不已:“没想到,没想到,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的确,对于一个为复建、扩庙、立碑、请像付出辛劳,三十年忠贞不渝、奔走呼吁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最高的奖赏。他对我说,盛世兴文,人心向善,这良好的氛围,千载难逢,我们大家要一起努力,趁热打铁,若把曹妃殿和岛上的法本寺修复兴建起来,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面对朱先生的热忱与执着,我在心底里充满敬佩:赞!
“百尺近层霄,危楼讶神造。俨如灵鹫峰,飞集东溟表。普天渡慈航,多应海滨祷,三月甘三日,胜会香火燎”。一百多年前,清代邑人张灿《蚕沙口诗》中对当年蚕沙庙会的赞誉,已经重现且有过之。我企盼,此地东有妈祖,西有曹妃,在古老而又年轻的曹妃甸区域,这两支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奇葩,一定会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争相怒放,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使者和靓丽品牌,她们既是曹妃甸的,也是唐山的、河北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笔者亦有诗云:
“蚕沙口上敬天妃,五彩祥云下翠微。
丹霞淌韵盈碧海,慈颜玉立佑神龟。
庙宇庄严托灵境,戏楼高耸映名碑。
胜景渔乡真福地,八方辐凑尽朝晖!”
渤海扬波,亲吻大地;碧浪轻拍,浸**着岸边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叫蚕沙口的古老村庄。晴空朗照,瑞霭升腾,祥云飘渺,万众攒动。这个被誉为“神龟背上的村庄”,正敞开它纯朴、厚实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首届中国曹妃甸妈祖之光文化艺术周”在这里隆重举行。一时间山呼海应,盛况空前。
这是一场超乎想象的海天盛筵。花团锦簇,彩灯高悬。进入蚕沙口村南,通过汉白玉卧狮栏杆的仙渡桥,步入天妃圣母广场,一座金碧辉煌的牌坊气势恢宏,上书“恩泽四海”四个大字,在春阳下熠熠生辉。广场正中,一尊高9.9米的妈祖汉白玉雕像矗立在天地之间,她头戴凤冠,手执如意,面目慈祥,凝视着海天一色的远方,护佑着四面八方的生民信众。转过天妃像,便进入庙堂区。这里有两座着名建筑,是目前曹妃甸区域内仅有的两座仿古建筑。一是天妃宫,一是蚕沙古戏楼,这曾是一个元代古建筑群,毁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天妃宫,又称天后宫、妈祖庙,是专为祭祀海神娘娘妈祖而建。妈祖,本名林默,生于北宋年间,祖籍福建湄洲岛,自幼聪颖,水性超凡,在乡里治病救灾、扶危济困,护海助航,传下许多佳话。升天后又屡屡显灵,履海救船,呵护漕运,造福桑梓,官家和百姓感恩其好生之德,历受朝廷敕封和民间香火祭祀。每年三月二十三她生日这天,国内外各地的信众便齐聚妈祖庙虔诚上香祈祷,祈求妈祖圣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宋代起到元明清及至民国,历八百多年而不衰。妈祖文化,已经成为集道、儒、释一身多元文化交融且独具中国沿海特色的文化现象。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亿多人信奉妈祖,庙宇遍布世界各地。蚕沙口从宋元时起,便是我国北方渤海湾中段重要的漕运码头,是南方货物经此进入东北、京畿及西北的周转中心。至今蚕沙口村西泝河口尚有清晰的码头遗迹。据传,当年商船云集,桅帆蔽日,为“铜帮铁底运粮河”,可见往日之繁华。人们为了祈求航运安全,海滩平静,人们便在此修建妈祖庙,四时供奉。现在的天妃宫,为“文革”毁后于一九九二年重建,虽规制气象远不如从前,但在村民的崇爱呵护下,倒也庄严肃穆,使这一古老庙宇香火得以延续。蚕沙口古戏楼为今年重建,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村民踊跃捐款出力,共襄盛举。古楼通高约15米,进深约20米,宽15米,仿宋代古建,为四角攒尖三重檐式,重檐斗拱,四角飞翘,气势恢宏。登楼四顾,但见雕梁画栋,四壁生辉。前为舞台,后辟为民俗馆,有蚕沙口历史民俗文化传说的书证、物证及诗词书画展示,亦有明清民国乃至近代曹妃甸沿海的出土文物。这些物品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斯村斯地的妈祖文化以及农渔文化等古老文明及演进过程,是唐山乃至河北不可多得的沿海文化展示基地。现在的蚕沙古楼匾额,由我市资深书法家方守谦先生题写。古楼两根通天抱柱上的一幅对联,灿然醒目:兴朝百物维勤暂籍休声怡耳目,盛世四民同乐还将古迹惕心思。这幅对联,因其年代久远、因其承载戏剧文化的历史价值,不仅一直为村民、游客所称道、欣赏,也多为我国戏剧书籍、文献所引用。
旗幡招展、笙歌阵阵、莲花落子响彻云天外;摩肩接踵、川流不息、香云缭绕圣佑八方。面对万人空巷、商贾云集的恢弘场面,蚕沙口村领导朱振双、杨士革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他们兴奋地说,去年的庙会收入是一百万元左右,今年新戏楼落成,景观大改善,政府又帮我们操持,今年收入肯定比去年多!而首届妈祖之光文化艺术周的支持者、组织者柳赞镇领导徐连群、赵广善则说,弘扬妈祖文化,打造庙会经济,以此发展旅游观光产业,造福桑梓,提升人气,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党委和政府还要大力支持。镇村领导的表态,道出了他们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济众惠民的朴实心声。前来调研祝贺的省市民俗文化界的领导、专家,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期待:将蚕沙口妈祖庙会打造成中国北方一流进而走向全国、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基地和庙会景观。
海天盛筵,盛世繁华。古老的蚕沙口,巍峨古戏楼,见证和述说着人类及我们的祖先敬海、爱海、亲海、用海的动人故事。他们以不弯的脊梁,宽广的胸膛,厚实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文明的嬗变和生命的思考。历史的长河在二十一世纪流经到曹妃甸这块创业的沃土、闪耀着妈祖灵光的福地,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谱写出新的生生不息、梦想成真的乐章!
在操办会务的忙碌人群中,众里寻他,我好不容易找到了滦南县民俗专家、文化学者朱永远先生。他是地地道道的蚕沙口人,亦是甲午新春庙会的实际指导者和付出巨大心血的幕后英雄。眼前盛况,令老先生激动不已:“没想到,没想到,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的确,对于一个为复建、扩庙、立碑、请像付出辛劳,三十年忠贞不渝、奔走呼吁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最高的奖赏。他对我说,盛世兴文,人心向善,这良好的氛围,千载难逢,我们大家要一起努力,趁热打铁,若把曹妃殿和岛上的法本寺修复兴建起来,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面对朱先生的热忱与执着,我在心底里充满敬佩:赞!
“百尺近层霄,危楼讶神造。俨如灵鹫峰,飞集东溟表。普天渡慈航,多应海滨祷,三月甘三日,胜会香火燎”。一百多年前,清代邑人张灿《蚕沙口诗》中对当年蚕沙庙会的赞誉,已经重现且有过之。我企盼,此地东有妈祖,西有曹妃,在古老而又年轻的曹妃甸区域,这两支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奇葩,一定会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争相怒放,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使者和靓丽品牌,她们既是曹妃甸的,也是唐山的、河北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笔者亦有诗云:
“蚕沙口上敬天妃,五彩祥云下翠微。
丹霞淌韵盈碧海,慈颜玉立佑神龟。
庙宇庄严托灵境,戏楼高耸映名碑。
胜景渔乡真福地,八方辐凑尽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