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乡村物语-篮子

发布:2014/10/13 22:53:31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阡陌行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一些日常用品,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器物,便充满感情,甚至从中抽象出一些带有哲理性的谚语、俗语、歇后语,篮子便是典型一例。诸如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的“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良莠不分的“捡到篮子就是菜”,以及比喻副食品供应的“菜篮子工程”等等。因为常用,其比喻意就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农村,篮子之于农村妇女,就如同今日城市女人臂膀上或肘弯里的那个手提包一样普遍,须臾不离身边。出门走亲访友回娘家,依当时的经济条件,篮子里顶多装上几只自家鸡鸭下的蛋,或者拿上几个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白面蒸的馒头。传统节日里,买上一包点心,再给长辈买上一瓶一元多钱的酒,篮子的功能显然相当于当今的大礼盒了。当然回来时,篮子里也自然有亲朋好友或者娘家给压回来的东西。上下班更是要挎个篮子,为的是上下班的路上,顺便挑上几棵野菜,特别是秋后季节,生产队粮食都收获入仓了,庄家地里还有丢下的粮食穗,顺手捡回家贴补粮食的不足。那个年代的妇女,出家门不挎个篮子,会被人笑话不会过日子。正如今天,如果哪个妇女出门,臂弯上挎个篮子,人们会觉得很滑稽一样,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人们的审美情趣自然会大相径庭。那个年代,即便是十来岁的孩子,放学后,或者节假日,也要挎个篮子,到野地里给猪打野菜的,只不过依年龄和个头的大小,篮子也有大有小。如果现在与孩子们讲这个事,在孩子们看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篮子属于柳编制品系列,但在南方,尤其是生产竹子的地方,篮子是用竹篾编织的,相对于北方人说,南方人性格要细腻得多,编出的篮子工艺更复杂,做工也更精细。在北方,编篮子的原料主要还是柳条。但在我们唐山南部沿海地区,编篮子的原料则是紫穗槐的条子。紫穗槐条子,就是史书上将相和里,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荆条。我向有关人讨教过,为什么我们这个地区编篮子要用紫穗槐做原料,原因是过去渤海岸边土地盐碱,就耐盐碱的性能说,荆条要优于柳条,所以时到今日,我们这里的堤坝埝埂上,多见荆条而很少见到柳条。那一团团、一簇簇的灌木丛,几乎全是紫穗槐。

编篮子的荆条,一般须在夏末秋初去收割,时间过早,荆条尚不成熟,缺乏韧性,编出的篮子不结实;时间太晚,荆条少了水分,质地太硬,不好编织。收割后的第一道工序是剥去荆条的皮,在水里浸泡,泡得越透,使用起来越柔软,而且富有弹性。水里浸泡好后,要在阴凉处晾晒,太阳暴晒,荆条容易开裂,影响篮子的美观和质量。

编篮子的手工活一般由男人完成,大概是因为荆条编织需要手上有劲才行的缘故吧。不过仔细想来,农村好多草编活大都也由男人完成,这可能是代代相传的习俗吧。

编篮子的荆条,要尽可能选择直径比较细,粗细又比较匀称的。粗硬的荆条用于编筐、编柞子,挑最好的荆条做篮子的原料。毕竟篮子使用率要高得多,而且女人挎在肘弯上也有个形象问题,应该精致才对。

编篮子和其他编织品一样,经纬分明,经要选择相对粗一些的荆条,三五根并在一起,待篮子的主体编织完后,把这些经拧在一起,便成了篮子的提手。做纬的原料要适当细一些,便于编织。技术高的人,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编成一个篮子。

篮子有大有小,依具体用途而定。我们这里最大的篮子比筐还要大,叫海篮子,是下海的人专用的。出海捕鱼归来,把船舱里的鱼虾装在海篮子里,运输过程中就把鱼虾里的水分控干了,。现在部分下海人还用这种大篮子,不过大多数渔民开始使用塑料筐了。下海人之所以喜欢用这么大号的篮子,反映了渔民豪爽的性格,大篮子装东西多,效率高,所以渔民喜欢。

居家过日子,哪家都会有几个篮子,不用时随便往墙角一扔,使用时拿起就走,很是方便。在大多数农家,屋里都会挂几个篮子,而且用途也大同小异。三间正房,堂屋里是一家人吃饭的地方,房顶上垂下来的钩子上挂着的篮子,一般就是当天的剩饭剩菜。那时候妇女也要下地干活的,早晨要把一天的饭做出来,为了防止鸡鸭猫狗糟蹋,把它挂在篮子里,就安全多了;西屋一般是放杂物和孩子们居住的地方,北侧房梁上挂的篮子里一般是春节吃剩下的饭菜,油条、鱼肉等,一直要留到二月二龙抬头才舍得吃,那时候没有冰箱保鲜,把这些东西放在白天没有人活动的屋子,利于延长保存时间;东屋是家庭男女主人的居室,房梁上的篮子里盛放的东西就比较珍贵了,特别是春节,买的糖块、饼干之类的东西就放在这个篮子里,一刻也不离大人视线,防止孩子们偷吃。当然篮子的用途不止这些,依各自的家庭条件和经济条件确定它的具体用途。

今天,即便是在偏僻的农村,各式各样的塑料盛具可谓五花八门,篮子这种粗糙而简陋的物件退出历史舞台也就势所必然了。现在还能见到的就是在水果店里,篮子染上各种颜色,里边再装上各种各样的水果,可谓五彩缤纷,不过这种使用功能与篮子的原始功能已经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了。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