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风筝
“春分”一过,春暖花开,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在郊外村野,将风筝送入晴空,一线在握,两眼望天,只见风筝时而呼啸直上碧空,时而飘摇回旋于云端。这不但是很好的艺术欣赏,而且是有益的身心锻炼。
风筝,又叫纸鸢或风鸢。“鸢”就是鹞鹰。大概因为纸鸢恰似鹞鹰那样平伸翅膀可以一动不动地在空中盘旋,故以为名。
风筝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工艺美术和玩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相传在春秋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了汉代初年,据说韩信也用细竹为骨,以薄绢粘贴,牵以引线,依仗风势,飞向高空,当时称作“纸鸢”。五代时,李邺加以改进,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和丝鞭,风入竹笛作声,发出筝鸣般的妙音,所以又叫“风筝”。唐代诗人高骈就写过“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到了宋、明时代,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已很普遍。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和明方氏墨谱《九子图》中都绘有小儿放风筝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民间的风筝活动。清代的风筝更盛行。著名作家曹雪芹便是制作风筝的妙手高匠。乾隆二十三年,他曾在宣武门太平湖冰面上作过风筝表演,颇受观众的赞赏。曹雪芹还写了一本关于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集古代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之大成。这本图文并茂的风筝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份重要的风筝的史料。据有关材料记载,曹雪芹制作的风筝绘法奇绝,是当时市场上风筝的绝品之最。在名著《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等都爱好放风筝。七十回中就有大段描写他们放风筝的有趣情景。曹雪芹还借探春之口,制过风筝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经过我国历代画家、民间艺术的创造发展,品种繁多,工艺精巧,形式多样,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彩绘图案纹样,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
风筝不仅是一种优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和玩具,而且在军事、科学、医学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鲁班曾制木鸢以窥宋城,用它来侦察敌情。据《独异志》记载,梁武帝大清三年时(公元549年)侯景围台城,简文帝曾利用纸鸢向外传递告急文书,搬取救兵解围。在国外,也有许多关于风筝的有趣故事。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很喜爱放风筝。有一次他用风筝的绳子捆住自己的身体,在江河中漂浮了一哩多远。1752年,他用两根尖锐的铁丝和绸布做成一个风筝,放到雷电交加的空中去,在云中作带电实验,从而发明了避雷针。俄国科学家亚·弗·莫柴伊斯基曾几次乘大风筝飞到天空去,并且利用风筝的原理,制作了滑翔机。
此外,放风筝还是一项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这是众所周知的,自然不用笔者在此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