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铲苇根儿

发布:2014/10/20 19:47:56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编辑:刘德润

我是从旧社会“熬”过来的人,头脑里残留着许多含辛茹苦的痕迹。这些痕迹有大小、深浅之别,但件件都是令人作痛的悲剧,铲苇根儿就是悲剧中的一幕。

小时候,人们对我们村的评价是:“穷的冒烟!”我就是在这个“冒烟”的穷环境下长大的,俗语说:“穷生吝啬,富生浮华过穷日子,人们把啥都当“好”的。我村中间有一个大苇坑,方圆总有二、三里地。苇子收割后,冰面上留下的不足半寸的小苇根儿也成了“舍不得扔的东西”。我记得,我村北大街有三十多户人家,户户是苇坑里的“常客”。铲苇根儿的人不仅有壮男壮女,也有上岁的老头、老娘和十几岁的孩子。十有八九的人家,灶坑里烧的都是带冰渣的苇根可见在穷困社会大背景的笼罩下,在饥寒线上挣扎的人是成群结队的;也说,那时候人们想脱掉穷皮很难,为了一柴一米,只好“有缝就钻”。

铲苇根儿是件折磨人的苦差事。大冬天西北风狂吼,在冰上干活手冻的像猫咬的似的,不少人手上冻出了冻疮;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摸黑干活,不是你碰着我,就是我撞着你,所以经常有吵架的事发生;站在冰上时间一长,棉鞋棉袜都粘在冰上;下雪天人们也不弃不离,雪花浸透了棉袄,冷的浑身直打哆嗦,人们仍照样连铲带扫。那时我只有十岁,也是冰面上受苦人之一,有一次刚走向冰面,因天黑看不清楚,竟掉进了冰窟里。尽管那么苦,人们仍有“以苦为乐”的胸怀。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深夜十二点刚过,苇坑里早就成了喧闹的世界,呼喊声、锹镐声、欢笑声连成一片。人们为收获了一些小小苇根儿而欢喜,特别是装满全筐背着回家时,人人脸上都露出一丝笑意。

铲苇根儿这件事虽小,但让人领悟到一个大道理:个人命运的祸与福是由国家的强与弱所决定的;国强则民福,国弱则民祸。

春节回了一趟老家。所见所闻让人有“天翻地覆”的感觉。那苦难的苇坑变成群众娱乐广场了;铲苇根穷汉的儿孙们都是享受小康的“富翁”了;“冒穷烟”的帽子用“文明生态村”替代了,昔日是“苦海”今日成“福地的大量事实,给人们带来的是惊喜、欣慰、惬意……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