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物语-苇篓
在唐山南部沿海一带,曾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间儿童歌谣,分析其内容,应该没有任何教化意义,只是对双手笨拙的人的一种戏虐而已,用童音唱出来煞是好听:“织蓆子,编篓子,咔哧哧,剌个大口子,光药上了一篓子”。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沿海一带农家炕上铺的蓆子,盛东西用的篓子,都是就地取材,用芦苇做原料的草编制品。织蓆子编篓子和所有的农活一样,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好,除了认真学习外,心灵手巧也非常重要。这首儿歌民谣至少透露了两层意思。一是织蓆编篓是手艺活,也是危险活。苇篾异常锋利,稍不小心,就有被划伤的危险;二是一旦划破了手指,就得上药治疗,那个年代又缺医少药,用这么多的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细想一下,那一篓子药得多少钱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人们,做这个活计时,一定要倍加小心才是,要不那是很麻烦的事情。
从地域上看,南方人和北方人,对篓子的称呼并无差别,但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却有着天壤之别。从取材上看,南方的篓子是用竹子做原料的,结实、光滑、耐用;北方的篓子,原料便是土生土长的芦苇;从功用上看,南方人是背在后背上的,也叫背篓,既可以盛东西,也用它背小孩。苇篓顶多栓上一根绳子,用扁担挑,或者用单手提,没有人会背在后背上的。从使用对象上看,南方是女人习惯背背篓,而在北方,苇篓则一般是男人使用。
在众多苇编制品中,诸如锅盖、炕席等,我觉得,苇篓是编织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品种。尽管从编织方式上所有苇编制品,并没有本质的差异,无非挑二压三或挑一压二,本身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掌握住规律就是了,当然要求手上要有力道。编织篓子的难度,在四个角上。本来篓子的底部是方形的,而整个篓子的立面却是圆柱形的,由方形过度到柱形,而不露丝毫痕迹,这就需要技巧。如果苇篓编织得细密,里边放上水,都不带漏的,这就看编篓子人的功底了。一个好苇篓,有的使用十年八年都不会坏,而编织技术稀松的,可能使用几天就散架了,这就是技术的差别。
我孤陋寡闻,一直以为苇篓这种盛具只有我们沿海地区才有,这不仅仅是因为原料是芦苇,主要是它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它的处境,不知道这种印象对不对?苇篓毕竟是芦苇制品,从结实和耐用程度,以及盛放东西的数量看,苇篓怎么也比不上柳编制品的筐或柞子之类。不过,苇篓有两大用途却是其它编织制品不可比拟的。第一种用途,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了。渤海岸边有两种植物的果实是可以榨油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当地人的食用油也主要依靠这两种植物榨油来解决,一是黄蓿,学名翅碱蓬;一是蒿子,学名青蒿。这两种植物都属于盐生植物范畴,只有盐碱地才能生长。它们的最大特点是果实粒小,甚至比小米粒还要小,和细沙子的颗粒大小差不多。经过诸道工序,把两种植物的种子从秧子上分离出来后,要有合适的盛放工具储存。盐生植物种子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容易返潮,一旦返潮就有可能发霉,发霉后就不能榨油了。苇篓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盛放器具,一方面,苇篓编织得密度好,即便如细沙样的种子也不会漏出去,重要的是,苇篓编织得再密实,毕竟是草编制品,那些微小的缝隙恰好解决了空气可以流通,起到了防止返潮霉变的作用。
苇篓的第二个用途更是渤海岸边独有的功用。改革开放前,这里穷困闭塞,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空旷的原野处于天然湿地状态,天蓝水碧,没有任何污染。这里有水就有鱼,而且盛产一种只有这个地域才有的海淡水都能生长的小水虾,我们土名叫它虾虱子,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从它的土名你就可以想象的出它的个体该多么小。到了秋天,大小坑塘、水沟里,这种生物特别多,当地人或扎箔、或顺水流的方向下捞篱,捕捞的量会很大。这种水生生物个体小、没有刺、做出来的菜,味道和口感都特别好,既可以新鲜时清水煮白菜熬着吃,也可以在锅里炮(BAO音)熟晒干,冬天和白菜一起炖着吃,更多的吃法是做虾酱。现在好多海边都有出售虾酱的,但那一般都是海里捕捞的乌虾做成的,腥的程度自然够了,但新鲜度、香味和口感,比起虾虱子做的酱来,那就差得远了,现在当地人也很难再吃到正宗地道的虾虱子酱了。由于这种生物含水量大、个体又很小,所以很难把它与水分开。苇篓装这种水生物可谓恰到好处,某种程度上说,苇篓就是专门为盛放这种东西而发明的盛具,一则,苇篓密度大,再小的虾虱子也不会漏出去,二则时间长了,顺着苇篓的缝隙,可以把里边的水控出去,一举两得,盛放这种东西,再也没有比苇篓更合适的物件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般说,苇篓的个头不会很大,这是由它的制作原料材质决定的,个头太大,结实程度就很难保证。但在同体积的器物中,苇篓却是盛东西最多的,因为它的外皮很薄,我们这里有土话称其为“贼篓子”,是说它个头小,但盛东西却很多。至于像街谈巷语中的“臭棋篓子”、“笑话篓子”、“瞎话篓子”也都是从这个意思衍生而来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象黄蓿、蒿子做食用油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不是人们不想吃这种食物,而是因为这些植物种子做原料榨油的工序太过复杂,人们也就自然放弃;而象虾虱子这种水生生物,由于水面的减少,更因为适合它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少,即便偶尔能捕捞到一点,也不需要专门的存放工具了,用途单一的苇篓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也就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