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子鞋
鞋的种类繁多,样式也是五花八门。但对瓮子鞋这个名称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陌生,而且现在已经难得再见到这种鞋的实物,就更显得稀奇了。写下这段文字,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这种早已退出人们生活领域的日常用品,曾经是我们国营农场建场之初,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最好见证物之一。实物可以消失,但曾经做出的贡献是不应该忘记的。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时代的发展,使得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叫法、做法、用法,都有了很大的差别,服饰鞋帽也如此。一定程度上说,人们穿着打扮的变化,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原始人类赤身裸体走出大森林的那天起,服饰衣着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最初,服饰的功能很单纯,那就是用以遮羞,一块兽皮、一片草帘足矣。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衣服又有了御寒、挡风、遮雨、保暖的功用。到现在服饰的功能更注重的是美观舒适,便有了异彩纷呈、多彩多姿。
鞋子是人们衣着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烘托气氛、增加魅力的作用。在它的发展变化中,也和所有服饰一样,因地域、气候、季节、传统、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经济等情况密切相关。不过,由于鞋子的特殊性,所以和一般服饰又有很大的差别。生活条件、劳动场所、工作性质对它的影响更大。瓮子鞋就是典型的因劳动方法的变化,由本来的常见、常用物,变成了现在难得一见的稀奇物。
瓮子鞋其实就是布鞋的一种,或者是布鞋的一种改良。做法是在普通布鞋的基础上,围绕鞋口,缝上一圈白布。白布的周长根据穿鞋人的小腿粗细确定,高度不超过穿鞋人的膝盖。白布上缀上布带,象过去军人的绑腿一样,捆绑在腿上,暖和而严谨。外观看,更像寺庙里老道穿的鞋,区别在于道士套在脚上、小腿上的白布,实质上就是一双土制的高腿袜,脚上的圆口鞋,与现在的布鞋别无二致。而瓮子鞋则是鞋袜连为一体的,严格意义上说,与当今爱美女士们穿的高腰皮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功用大相径庭罢了。穿高腰皮靴是为了美观,更显得女士的身材优雅、婀娜多姿;而瓮子鞋主要是实用功能,穿上它,干活更麻利,鞋也更跟脚。也许瓮子鞋的制作就是受了高腰皮靴的启示吧。
为什么把这称鞋叫作瓮子鞋,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地域性又很强,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其名称来源了。询问上年岁的人,也大多语焉不详。对于庄户人来说,只要穿着方便,叫什么名字无关紧要,谁都不会为鞋的名字,而去兴师动众、追根溯源。我倒有个望文生义的猜测,没有什么理由,算是牵强附会吧。取名瓮子,是取瓮中捉鳖之意。本来瓮中捉鳖成语的原意是从大坛子里捉王八,后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用于这种鞋的名字,则是反其意而用之,是说穿上这种鞋,任何东西再也进不了鞋子里了。
瓮子鞋的发明,是劳动者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的结晶。最早穿这种鞋的人是盐场工人,是这种特殊工种的必备劳保用品。过去盐场晒盐,从平整盐池到收获食盐,所有工序全靠人工完成。包括用碌碡碾压盐池,用铁锹拍打池帮,也包括扒盐、收盐、洗盐、运盐、装垛。劳动时,盐的颗粒容易进入鞋子里,而盐粒质地又特别坚硬容易把脚磨破,把脚和小腿包裹得严严密密,任什么东西都不会进到鞋里。
我们这里距离盐场很近,一定是心灵手巧的人看到了这种鞋子的实用性,便物为己用,成为我们这里做重体力劳动的必备之鞋。渤海滩上曾经的一座座海垱,一条条供排水渠道、河坝、道路,都是民工们一锹锹地挖,一筐筐地抬,一车车地推出来的。而干这些苦活、累活,最给力的鞋子便是瓮子鞋了。由于盐碱地土壤属于粘重土,加之地下水位高,踩得人多了,时间一长,地面上便会浮起一层水,原来的干土霎时就成了特别粘脚的软泥,只有瓮子鞋,对付这种软泥才最有效。
随着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中的脏险累活几乎不再用人工了,更多的是用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完成,瓮子鞋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