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乡村物语说柞子

发布:2014/10/14 20:09:25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编辑:李庆玺

     节气过了立冬,冀东平原的天气越发昼短夜长。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再象年轻时候那么多觉了,所以,有了点年岁的人,天色还灰蒙蒙呢,便早早就起床了。那个年代的人,还没有散步消闲的情趣。温饱尚未能解决,何来闲情逸致,何况农村人整天侍弄土地,也说不上做晨练以健体了。所谓勤快人,就是只要一睁眼就闲不住的人。初冬的早晨,在乡下离村庄不太远的地方,很容易见到这些人的身影。后背上背上一个柞子,手里拿着搂草的耙子,向着某处树多的地方奔去。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经过若干次寒风冷雨后,天实在没有了要给大地滋润的力量,空气干巴巴的,没有了一丝湿意。被寒风秋霜折磨得无精打采的杨树,再也打不起精神,枝条也开始变得瘦干,树叶由绿变黄,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寒风的鞭笞下,再也坚持不住,恋恋不舍地纷纷从树上飘落。力量大点的在天空中打一个旋儿,但毕竟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一点余力了,飘不多远,便有气无力地落了下来,有的干脆就落在了树根旁。一夜之间,不大的杨树林下就堆满了干瘪的树叶。勤快人对这种自然规律当然了然于胸,或者说,这满地树叶就是为这些勤快人准备的。背一柞子树叶回家,早晨做饭的柴草就解决了。可能这些逝去的镜头在大脑里印痕太深,所以一想到柞子这种几近消失的日常生活用品,马上就会和深秋初冬的天气、纷纷飘落的树叶联系在一起。

        柞子是方言,通俗点说,就是用柳条编织的一种扁形筐。眼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用大自然赐予的各种材料为原料制作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领域之中,柳编制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了,但唯独柞子和其他柳编制品却有很大区别。或者是因为它的功能太单一,或者是它的样子太丑陋,难以登大雅之堂之故,柞子彻底地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范畴。

       柞子和其它柳编日用品的差别,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外形,二是使用功能。柞子的外形一般是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背在肩上,装满要运输的物品,南方叫做背篓,北方叫做柞子。由于北方人膀乍腰粗,柞子不像南方人的背篓那样小巧玲珑。而且由于地域的差别,南方的背篓以女人使用的居多,而北方的柞子主要是男人使用;南方人的背篓主要功能是以背小孩为主,北方的柞子则以装草为主;所用编织材料也有所区别,背篓既可以是柳编的,也可以是竹篾的,还可以是布做的,竹篾的居多,但柞子只有柳编的一种。

        柞子的使用功能,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变化的,最初就是人们装草用,除了勤快人早晨拾草搂树叶外,在大集体时代,很多人,肩上背个柞子,为的是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顺便从野地里砍点柴草、拾点茬头、拣点玉米骨头,这叫搂草打兔子——捎带一角。柞子后来有了一个新用途,就是走亲访友时放孩子的特殊装备。数九寒冬,天寒地冻,年轻的夫妻把柞子用绳子绑在自行车后衣架的右侧,里边铺上棉被之类的保暖物品,孩子放在里边,既暖和又安全。再后来有能人仿照柞子的外形,用钢筋焊接后,做成长方形,比柞子小巧多了,更便于搬动,柞子的这个功能随之丧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就在所难免了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