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我家用车的四部曲

发布:2014/10/7 20:38:24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刘德润

“新旧社会两重天”,这是中国人有口皆碑、确信不疑的真理,特别是身经两重社会的老人要列举这种变化的实事,可以说不尽道不完。有些变化了的往事虽然已成“过去”,但却令人回味无穷。我家用车的四次变化就是印象深刻的一例。
四、五十年代,以步代车
解放初期,我家和千万个农家一样,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十分低调寒酸。那时日常生活离不开用车,但吃穿都顾不上,哪有钱买车呢!只好“以步代车”。土改中,我家分了7亩地,从春种到秋收,因无车只好全靠手担肩挑。一到农闲季节,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只好经营小本生意。挑八根绳卖鱼卖虾,也全是徒步奔波。1949年,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每月一次“回家周”,由校到家,往返近150华里之遥,靠的也是双腿。这些“以步代车”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是落后的,人民是穷苦的。
六十年代,用上了手推车
60年代初,我的家乡划归了国营柏各庄农场。土地虽然是集体经营,但需要自家操办的农活很多,全靠身担肩扛难以招架,处于环境迫使,我和父亲商量,挤用了家庭的其他开支项目,购买了一辆家用手推车。由此,父亲妻子都从“双腿奔波”中解放出来,父亲小本经商不再肩挑重担,妻子赶集上店不再压破肩膀。妻子是位勤俭持家的能手,手推车对她来说,利用率最高。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节衣缩食,她把细粮换成粗粮,手推车成了她的“随身伴侣”。装上100多斤大米,远赴百里之外的乐亭城东去换白薯干。三年自然灾害中,这辆手推车为我家“度荒”立了大功。
七十年代,购置了自行车和电动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人们的家庭生活逐渐走向了富裕,当时多数人骑上了自行车;但我家因为翻修新房,经济上出现了“亏空”,所以自行车到七十年代才用上的。进入八十年代我家又添置了电动车,有了这“两车”以后,全家人出门入户、走访亲友、赶集上店都显得方便快捷,为兴家立业增添了助力,特别是我靠自行车的“陪伴”也干出了一番事业。70年代,我做教师进修工作,每月下乡为进修的教师学员讲课,在1970年—1972年的三年间,靠自行车我跑遍了全县的乡间土路,行程将近万数华里,中间换了八次车胎。“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因做教师进修工作付出了心血,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二十一世纪,汽车开进了家门
本世纪是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空前提高。过去人民憧憬未来,期盼的是:高楼大厦、汽车电话。如今不仅这些成了现实,而且汽车走进了家庭。我已是四世同堂的老人了,儿孙后代分立的6个家庭已有五个成了汽车的主人,会开汽车的晚辈有9人之多。物质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我这个小康家庭的温馨生活程度。去年我家搞了一次全家自费旅游,一家四代游览了不少地方的名山名水,饱尝了祖国许多的大好风光,全家人其乐融融,由此深深感到: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会给人民的幸福增添光彩。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