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美丽传说之曾家湾
如今,许多人在衣食无忧的时候往往喜欢寻根问祖,在寻根问祖时,又往往误入祖籍村落的起始。久居曾家湾村的人们也是这样。
曾家湾村是曹妃甸区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据传说,渤海湾的曹妃甸区大多数村落都与明朝燕王扫北有关,而曾家湾村则有一个传说是建于唐朝中叶,所以唐王曹妃的故事形成一种较强的脉络。
据嘉庆年《滦州府志》记载,太宗贞观十九年,唐王率军东征途中在滦州西十五里的驻跸山和滦州西百里的次汉帝台扎营时,次汉帝台山下汪洋一片,为渤海湾的最北岸。
相传早在唐朝年间,渤海湾的海水一直淹没着现在的曾家湾。那时,曾家湾西侧是滦河入海时的一条海沟。滦河平原受海水冲刷,大量泥沙在回流中积淤,在海水中形成一个大沙坨,面积不大,但它南面凹,北面凸,两头发尖,形似月亮,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名。
那一年,唐王李世民东征的十万大军被困渤海湾后,适逢当地连雨天,大雨足足下了二十多天,致使大军无法继续前行,唐王、曹妃为此一筹莫展。
且不说十万大军的粮草尚不足,单是这连日来的潮湿,已让将士们患上了各种疾病,东征大军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境。
曹妃一向善解人意,眼看唐王为此事寝食难安,日渐消瘦,心中万分焦急。为替唐王分忧,她四处征集粮草,又连日到各地寻医讨药。心诚所至,感动上苍。曹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帮唐王和十万大军暂时渡过了难关。在将士们度过难关的最后关头,由于连日劳累积劳成疾,曹妃病故于沙垒岛(今曹妃甸)。唐王悲痛万分,率大军离开时,命人在此建庙塑像纪念曹妃。
皇命如天,谁敢不从?
俗话说:当官的动动嘴,当差的跑断腿。唐王的一句话,愁煞了办具体事的人。圣意传达到都城长安后,管事的大臣找高手画好殿庙的图,标明前殿、中殿、后殿、围墙的尺寸及高度,筹备建殿庙的材料,层层下令,责令当地府衙限期完成。
当地府衙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即招募能工巧匠,号令渔船到岛上选址、测量,计算各种用料,就近采买准备,陆陆续续将建殿庙用的材料运送到海边。
建殿庙用的材料准备妥当后,便调集下海渔船百条,择黄道吉日,当地府衙率工匠直奔沙垒岛,开始造殿建庙。
造殿建庙前期似乎一切都很顺当,仅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殿庙的地基就建好了。九九八十一天,殿庙的主体结构完成了,而当地府衙却把钱花超了。
当地府衙此时心里犯嘀咕:唐王东征在外不知何时才回来,动用这么大财力物力为妃子造殿建庙值么?难道他还能来岛上看么?要不然这力气岂不是白费了?
当地府衙心存不善,故意放慢了造殿建庙的速度,将物料粗的改细,厚的改薄,重的改轻。
有道是:人做事,天在看。自此,当地府衙偷工减料的货船行驶到形似月亮的海域(现在的曾家湾)时,不是遇风浪,就是船毁人亡。
当地府衙不信邪,杀猪宰羊,摆案烧香。拜祭了龙王后,亲自登船押运,他心中不服:“好歹我也是受天子皇封的命官,拜祭了龙王,应该都给面子了吧?”
一路上,风平浪静,货船顺潮落走得相当顺畅。当地府衙登船押运行驶到形似月亮的海域(现曾家湾)西北角,货船便搁浅不动了。这货船一搁浅就是三天三夜,不管用啥办法,货船沉不下去,但也难行寸步。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当地府衙忽然感觉一阵眩晕,大白天里似乎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个纤纤女子,面带慈容,高持灯笼,彩带拔沙角,将搁浅的货船一步步往水中拖。他定睛一看,但见曹妃浑身香汗,肩背彩带,正用足力气往外拖船。他吓得屁滚尿流,马上跪倒朝拜,连声说“罪过”。
当地府衙自知理亏,连忙烧香祈祷,对西天方向的曹妃发誓:“谢谢曹妃娘娘大人大量,小官知错了,小官知错了!救命之恩,必将泉涌相报!”
货船脱险后,这个府衙患了一场大病。他在病中变卖了家中的资产,把钱变成了实用的材料,全部用在了曹妃的造殿建庙上。
当地府衙病愈后,弃官皈依,遁入空门,独自来到形似月亮的沙坨上(现曾家湾),用茅草筑棚,置身荒漠,为造
殿建庙的货船燃灯指航。
三年后,沙垒甸岛上三层大殿的曹妃殿庙彻底完工,皈依的当地府衙主动入驻殿庙,专侍曹妃,为来往商船、渔船疏行导航,直到坐化归祖。
皈依的当地府衙一心向佛的事被造殿建庙的工匠带到了陆地,带到了渤海湾岸边的千家万户。弃官皈依的举动受到当地渔民的尊重。
皈依的当地府衙在形似月亮的沙坨(现曾家湾)一住就是三年。这期间,运送物料的渔民在此中途歇脚,看望皈依的当地府衙,修殿建庙的能工巧匠从沙垒甸探家时在此中转,也来拜望皈依的当地府衙。时候久了,因为皈依的当地府衙是僧人,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僧家湾,后来随当地方言,便叫成了曾家湾。
再后来,山挪海退,曾家湾南面变成渤海湾的最北岸,西侧的海沟变成了曾家湾河,后改为今天的双龙河。曾家湾因有僧仙传奇,来此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了今天远近闻名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