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农村文化活动“进农家”助推农民新生活
“文化进农家”助推农民新生活―曹妃甸区三农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侧记
9月27日晚上,唐山曹妃甸区三农场“惠民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办了庆“十一”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这场晚会在评剧《刘云打母》中拉开序幕,紧接着评剧《花为媒》等具有乡土特色浓郁的传统节目陆续演出。舞蹈《走进新时代》、《山路十八弯》等大气热烈的节目上演,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断将演出推向高潮。整场晚会全部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排、自演。最后,晚会在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雄壮旋律中落下帷幕。
据了解,来自全场基层的30多位演员,全部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共演出11个节目,时长2个小时。
曹妃甸区第三农场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把“文化进农家”作为惠及民生的一项大事来抓,坚持数年常抓不懈,既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又繁荣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了农民朋友们的情操。
农村文化走进农民新生活
近年来,农场党委把“文化进农家”作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的突破口,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农场党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142.81万元,新建了一个占地8800平米,集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惠民广场”,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还建有农场文化活动中心”,其中文化活动中心内设综合文体活动室、棋艺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艺节目彩排室、器材储藏室,满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为进一步营造文化活动氛围,投资1万元,在广场四周悬挂了文化宣传画,宣传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内容循循善诱,感人致深;投资3万元,购置了音响、DVD、麦克风、耳麦等宣传设备。同时,五个村队实现了村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村村有室外健身广场,村村有农家书屋,农家书屋达到了省级要求,村村建立了远程教育网,按时播放供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目前,农场文化站及村队文化活动室藏书达到30000余册。
自实施“文化进农家”活动以来,使群众得到了最大的收益。离农场最远的井坨村村民刘荣利高兴地说:“现在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室,经常收看远程教育网,不但可以看到各种图书,而且村里还订阅了各种报刊杂志,现在,我们看书学知识方便多了”。
“文化进农家”铺就农民致富路
在实施“文化进农家”活动中,文化建设已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深入到农民的内心,成为农民的致富法宝。当地的农民群众养成了学习各种现代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好习惯,而且可以足不出户就掌握增收致富本领。如今,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现代养殖技术,全场养猪在200头以上的就有50多家,生猪存栏数达到40-50头以上的养猪户非常普遍,现代养殖技术已成为当地农户受益最大增收最快的有效途径。
南常坨农工王绍阁,是村文化活动室的最忠实的读者。在村文化活动室,他通过学习科学种植水稻田技术资料和收看光盘,掌握了科学种植水稻的新技术,于是,他就办起了曹妃甸区(原唐海县)霖丰生态园有限公司,他在承包的580亩稻田全部采用无公害种植模式,尽量不使用农药,采用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用量。在水稻机械化作业中。他从插秧到收割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降低生产成本195元。他把生产出的稻谷全部精加工小包装销售。大米销售价格达到15元/斤,售价是普通大米的7倍。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农场已有现代农业园区6家。
“文化进农家”涌现出文化户
在开展“文化进农家”活动中,农场党委以文化活动广场为中心,每年都聘请专业舞蹈教练,手把手的教农民群众跳健身操。经过学习,广大农民群众都掌握了健身操的动作和要领。在此基础上,农场党委充分挖掘场域内的文化资源,大力培植民间艺术团体,组织全场文艺爱好者成立了文化志愿者协会,组建了秧歌队、合唱队、老年文化志愿者戏曲演唱队、青年文艺表演队、老年健身队、太极拳队等各类群众性的文化团体10余个。经过不懈的努力。农场的文化宣传及表演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表演水平不断提高,演出活动日益频繁,一曲曲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以贴进百姓生活的特性深受群众欢迎,成为全场文化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涌现出了诸多的文化户,现年80岁的兴港村生产队退休农工李自川,他老有所乐,用自己的退休金每年购买戏曲VCD光盘。目前,他已拥有评剧、京剧、黄梅戏、豫剧、河北帮子等戏曲曲目250多部,近400多张光盘。不管夏日蚊虫叮咬,还是三九严寒,他连续18年义务为群众播放戏曲节目,受到了群众们的欢迎;现年75岁的退休农工郑雨山,他自办家庭广播站,花去退休金2000多元,购买革命传统歌曲和VCD光盘,坚持每天向群众播放“爱国主义歌曲”长达16年之久,从未间断过。(通讯员:杨文海、董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