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港交所失阿里 焉知非福
网易科技讯 9月26日消息,据《金融时报》报道,阿里巴巴准备放弃在香港上市而选择了纽约证交所,银行人士和分析师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金融时报》为此撰写了分析文章,列出这些人士的分析。
以下为该文的主要内容:
对香港联交所来说,让阿里巴巴进行备受瞩目的数十亿美元规模IPO的梦想,随着这家中国互联网集团转向纽约而变成了噩梦。阿里巴巴对上市规则的豁免条款有什么想法,都不是联交所所能随便批准的,这与其商业本能无关。
企业管治激进人士和一些分析师欢迎这种结果。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让这样一个大公司IPO溜掉,对联交所和香港都不是好事。一位熟悉阿里巴巴想法的人士称,该决定是一个“大错误”,也是纽约在争夺全球IPO市场上的“巨大胜利”。
企业结构
迄今,今年有3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募资74亿美元。而据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在纳斯达克有76家公司上市,筹集了103亿美元,有69家新上市股票在纽约证交所发行,募集了241亿美元。
阿里巴巴所想要的是一种企业结构,允许其合伙人管理团队能够提名大多数董事会董事。这种结构支持用合伙关系控制阿里巴巴的命运,就如同美国科技公司推行的双类股票制所产生的效果一样,能让创始人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投票权。
瑞士信贷分析师阿扬·范维恩(Arjan van Veen)表示,虽然失去这笔交易将影响联交所今年营收的增长,但这最终将是正确的决定。他称:“(香港)证明其不愿意对任何人放宽标准,我认为这对其长期前景有积极影响,因为市场诚信度很关键。”
然而,一些银行人士认为,失去阿里巴巴不利于香港成为未来股票上市的目的地。有一位人士指出,过去10年里中国大陆有超过三十家互联网公司上市,但只有两家在香港上市。他们称,这与估值或投资者人数无关,因为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纽约上市,这两方面都差不多;这与是否能捍卫企业创始人的权利有关。
一位银行人士称:“我认为美国的双类股票结构是相当不错的制度,不是一件坏事。一些投资者希望这能保护作为这些公司理念创立者和推动力的企业家。”律师事务所Morrison Foerster合伙人安娜·皮内多(Anna Pinedo)表示,多年来这种结构在美国股票发行者中常常出现。
她称,报业集团如《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最初几十年都使用了这种结构,而最近都为科技公司和私人控股公司采用这种模式。她表示:“这是针对特定公司的一次决定,我认为在吸引上市方面,这并非可对美国有长期支持的趋势。”
改变规则
很多人认为,香港没有为双类股票结构或类似的控制结构存在做好准备。投资者没有高水平财务信息披露的保护,而美国对企业做出了这种规定,同时香港也没用集体诉讼制度,允许小投资者联合起来起诉公司不法行为或不法高管。
香港企业管治领域著名人士大卫·韦伯(David Webb)表示,阿里巴巴似乎想从两边捞好处。他认为:“阿里巴巴不能想着,从两个地方挑选最弱的部分,然后拼凑在一起变成自己的上市制度。”
由于出现多起涉及中国大陆公司的丑闻,香港监管机构正在加强制度建设。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将公布更严格的上市规则,对于发布虚假信息帮助公司上市的交易担保人将追究刑事责任。
亚洲企业管治协会的杰米·艾伦(Jamie Allen)表示,过去联交所及证监会都曾给予豁免,但通常都是涉及技术问题或小问题。他称:“目前为止都未出现(阿里巴巴)这么严重的涉及股东核心权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