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生活频道 > 互联时代

“微信收费”的公众事件演变

发布:2013/4/15 10:08:20  来源:网易  浏览次  编辑:佚名

近期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事件,如果抛开争论,在一滩浑水下寻找矛盾的根源,或许,正是因为当事各方或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了事情的因果,才让事情在错位与混乱中被越炒越凶。

第一、向谁收费?这个关键问题被混淆了

微信收费这件事,从一个产业内部的讨论问题,升级为一个公众热点事件,可谓“三人成虎”。

事件的导火索,是政府官员、运营商负责人和腾讯高管在公开场合,就微信的矛盾表态发言。他们的观点各自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个敏感的词“收费”。

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他们原本讨论的问题是,腾讯要不要向运营商交费,但媒体与公众却误以为,运营商要逼腾讯向用户收费。

于是,在舆论传播中,这个被混淆了的概念,激怒了的超过3亿的微信用户,于是骂声铺天盖地,运营商灰头土脸。

事实真是这样吗?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没有谁会傻到向所有用户直接收费,就像腾讯QQ,这么多年没有直接收费,一样能够赢利。只要有了用户,有的是赚钱的办法。自然,运营商也不会傻到去逼腾讯向用户收费。

但无论如何,当3亿用户的权益被裹胁进入这个漩涡时,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二、用户交了流量费,运营商为什么还要“重复收费”?

如同前面所说,运营商与微信争执的矛盾焦点,不是用户要不要向腾讯交费,而是腾讯要不要向运营商交费。

如果是前者,那是一个涉及面巨大的社会问题,而且因为运营商已经向用户收取过流量费,再重复收费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是后者,就纯粹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问题,和用户没有直接关系。

以前,只有运营商能向用户提供打电话、发短信的业务,而且用户要购买移动互联网应用,只能通过运营商交费,所以运营商掌握了客户的付费渠道,因此在流量费之外,运营商可以从移动互联网公司手中拿到一定比例的业务分成。

这也就是说,在运营商修的路上,只有自己的汽车公司拉客,所以它可以通过交叉补贴,实现总体收入的平衡。

早期,运营商流量有富余,发展数据业务对收入增长的边际效用明显,所以运营商设定了相对较低的流量费标准,以鼓励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

虽然流量费不足以盈利,但运营商可以在话音业务、短信业务、以及合作伙伴分成中获得弥补,就像许多报纸和杂志,零售价其实经常比印刷成本还便宜,但可以靠广告来补贴。

但现在,与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不同,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业务,不再是运营商的业务补充,而是逐渐能替代彩信、替代短信、甚至未来替代电话,直到成为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掘墓人”。

过去,运营商制定话音业务、短信业务等价格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建网成本、牌照成本与频率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是国外运营商)、运营成本等等全部打包在成本之内的。

但现在,由于微信不用承担网络、牌照、频率等巨大的成本,可以用更便宜的“免费”方式来发展用户,这对运营商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网银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让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再被运营商卡住脖子。比如一个手机QQ用户要买个Q币,可以直接用财付通付款,而不用给中国移动结算分成。

这意味着,运营商原来的“交叉补贴”来源都被掏空了。

这下问题出来了。微信3亿用户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没有补贴,只收取用户的流量费,运营商是反而会亏钱,从而形成了收入越高,亏损越大的“剪刀差”。

将增加的成本向下游转移,是所有公司都会遵循的基本商业逻辑。所以,运营商找到腾讯,希望由使用了运营商资源的腾讯来埋单。

第三、为什么中国移动最积极?

这里还牵扯到一个关键的问题:网间结算。

早在2010年,我就曾在一篇报道中写过一句话,“自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接入市场大多数的恩怨、沉浮与矛盾,背后都与网间结算有关。围绕这一核心命题的争议之多,矛盾之烈,讨论者之众,远超其他产业问题。”

在微信事件上,这也是症结之一。

如同前面故事所讲,中国的网间结算制度,是不论用户如何行为,只要在不同的运营商之间产生流量,都是中国移动要向联通或电信结算费用。这个制度最早是为了用移动业务的高利润,补贴固定网络基础建设,后来结算价格有过多次调整,但大的补贴政策一直没变。

而微信3亿用户产生的流量,不但给中移动产生了负担,而且因为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中国联通和电信手中,所以中移动还要为微信的免费再埋一次单。

虽然,随着网间结算的费用标准不断下降,它对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在已经出现“剪刀差”的形势下,局部的此消彼长也足以动摇运营商之间的利益格局。

同时,由于联通和电信用户规模小,且主要使用3G网络,受到冲击较小。中移动用户规模大,且主要使用2G网络,所以网络受到的冲击也最为明显,这也是另一个重要症结。

所以,在这件事上,最着急的还是中移动,另外两家运营商则要悠闲得多。

第四、中国移动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事件被激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中移动没有直接跟腾讯说,我的成本增加了,撑不住了,所以不得不找你收费,而是遮遮掩掩找借口,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中移动的说法是,微信带来的“信令风暴”,正让中国的移动网络越来越堵,甚至有可能网络崩溃。

这是实话。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许比中移动所说的更加严重。但问题是,这跟向腾讯收费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没有关系。即使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不能阻止用户继续使用微信,“信令风暴”依然还会存在。

这个逻辑错误,成为了很多人质疑中国移动的重要理由。

一些运营商内部的朋友的理解是:可能是过去的习惯,让中移动认为,突出强调网络的风险问题,更容易引起政府及公众的重视与担忧,从而获得更多支持。但它忽略的问题是,当这个手段被附加在一个商业目的上的时候,反而会被外界视作给腾讯“扣帽子”,从而起到了与预期截然相反的效果。

惯性思维不是总能解决问题的。

第五、如果腾讯“被收费”,用户会不会也“被收费”?

从经济学上来讲,企业成本增加后,会转嫁给用户,才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所以从总量来看,如果被收费,腾讯要么降低自己的利润率,要么只能增加向用户的收费。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逻辑。

不过,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是不可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的。

中国当前恶劣的互联网竞争环境,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必然处于“伪免费模式”横行天下的局面。

所谓“伪免费模式”,即向用户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同时销售各种增值服务包,并以用户资源为商品,在其他的环节赚钱,比如广告、流量倒入等。在QQ时代,腾讯的商业模式即是如此,未来微信也不会例外。

第六、腾讯给监管者出了道两难命题 ?

腾讯是怎么应对这件事的?

中移动下错棋,让腾讯获得了3亿用户的舆论支持,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要腾讯的服务器还在运营商的机房里,还使用着运营商的网络,它就始终不能真正脱离运营商而生存。即使再强大的鲨鱼,依然离不开基础网络这片海水。

所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提出,开放网络建设。

这是直击底线的一着,但也给监管层出了难题。如果开放网络建设,整个国家的信息通信产业结构就可能受到冲击,国防、安全等重要领域也会面临更大风险;但如果不开放,移动互联网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越过运营商,以“免费的午餐”一寸一寸摧毁运营商的防线。

第七、政府不出手,事态将如何演变?

那么,监管者应该怎么办?

在过去的很多年,我们已经习惯了政府为行业的重大纷争最后拍板定调。但现在,政府的出手越来越少——至少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是如此。因为政府已经越来越准确地把握到自身的权力边界:除了对市场关键秩序的确立,以及对越过法律边界者的治裁,政府对市场干预越少,产业反而越健康。比如,在微信之事上,工信部部长苗圩的两句话值得咀嚼。

一句话是,工信部正在“协调”各方,而不是“正在研究如何处理”。另一句话是,“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

显然,政府不准备“出手”。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人要钱,一个人不给钱的商业问题,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委屈,也没有谁越过了法律与道德底线。既然这样,你们就自己商量去吧。

值得庆幸。至少我没有想到比这更好的政府处理方式。

当然,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就是政府不出手的情况下,事态会如何演变? 1、腾讯向运营商交费仍需要谈判,但最大的可能还是会交费,差别在于交多少。值得注意的是,被放大的外部舆论走向,也将会成为双方讨价还价的砝码。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