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纪实
近年来,我市把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大开放、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和“立市之本”,坚持城乡统筹一盘棋,锲而不舍抓绿化,因地制宜搞美化,规划设计科学化。经过连续几年不懈地开展大规模城乡绿化攻坚战役,一跃跨入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城乡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74.3亿元,同比增长11%;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94.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6.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3.2%;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省外资金5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86%。经济总量居河北省之首。
筑牢“生态立市”理念
一座城市如果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会直接影响对外开放、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哲理。改革开放的实践早已证明,发展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当今,“两个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必须牢牢抓在手上,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战略工程。思想是先导,筑牢“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理念最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市委、市政府在“绿化攻坚”取得辉煌战果的基础上,以“扬鞭催马再跨越、零点起步攀高峰”的进取意识,继续在深化创新城乡大环境绿化,突出区域重点,体现特色上大做文章、狠下功夫。目前,一批高档次、标志型的生态绿化景观工程,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市民和游人的面前。“唐山变化太快了,再也不是原来印象中的‘傻大黑粗’的城市了!唐山太美、太漂亮了,唐山人民圆了绿色之梦!”今年“五一”期间,许多慕名前来唐山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发出由衷的赞美。
全力铸造“生态高地”
我市是一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沿海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素有“华北工业重镇”“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
昔日,由于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和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污水坑的包围,生态环境基础薄弱。若想尽快建成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生态城市,就必须痛下决心,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大改造,倾力铸造“生态高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不惜巨资投入,以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为抓手,以特色绿化工程为载体,全方位、大规模地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并在全市广泛开展创建“绿色家园”、建设文明生态村活动,不断提升城乡群众的“植绿、护绿、爱绿”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城乡一体的“大绿化”格局形成,全市基本实现了“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阴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的奋斗目标。到2011年年底,唐山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40.06%、37.33%和14.82平方米。全市共植树造林32万亩,其中北部荒山完成人工造林8.3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南部沿海绿化2.65万亩,城镇村庄绿化9.6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02万株,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从而为“十二五”绿化再上高档次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修复工程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翻身仗”。位于我市境内的开滦煤矿具有130多年的开采历史。由于持续开采,在城市周边造成大面积地表下沉,形成了一大批塌陷集水坑和受损弃置地,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采煤下沉区和受损弃置地的生态治理力度。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城市南部采煤下沉区启动了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建设,通过实施扩湖绿化、水体净化、景观美化等系统工程,建成了拥有面积2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600公顷的国内最大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使南湖“绿心”具备了绿化隔离、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等多种功能,已成为唐山城区的重要生态调节中心,市民们把“大南湖”叫做金不换的“大氧吧”。目前,我市采煤塌陷区和受损弃置地已经变成了风景秀丽、魅力无比、令人向往的一座“生态高地”,被中央和国家领导人赞叹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与此同时,我市还在东部古冶采煤下沉区投资2亿元,对受损弃置地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了总面积47.6公顷、集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金山生态公园”,成为古冶城区的“绿肺”。全市对历史上因采煤形成的23座矸石山,全部实施客土绿化造林工程,目前已有近一半矸石山形成了森林绿地生态景观。对火力发电厂因排放粉煤灰形成的10个排灰坑实施了绿化综合治理,累计完成造地绿化面积49公顷;对市南郊垃圾填埋场封场后高达50米的大垃圾山进行了覆土绿化和生态改造工程,绿化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并在山顶建设了名为“凤凰台”的观景平台,成了引人注目的一大景点,每到双休日和旅游旺季,这里总是人流如海,热闹非凡。近几年,全市在采煤沉陷区和受损弃置地共植树126万株,生态复绿面积1100多公顷,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达到96.%以上。
凸显“特色绿化”
在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中,我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绿化美化发展思路,把“生态工程”打造成“民生工程”和“幸福工程”。
构建“生态园林体系”,让市民和游人休闲观赏、健身娱乐有个好去处。近几年,我市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和社区街头游园全面进行改造提高。对市级公园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以区属公园为重点,街头游园为补充,先后新建成10公顷以上的综合性公园6个,1公顷以上的公园6个,0.5公顷以上的街头游园16个,街头绿地75块。同时,还加大了市内大城山、凤凰山、弯道山、贾家山、古冶北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并对80多座金属矿山按照建设“绿色矿山”的标准全面进行了绿化美化。目前,全市公园总面积1711.52公顷,游园、绿地总面积达1269.09公顷。其中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764公顷,绿地面积达936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绿地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12平方米。
打造绿化长廊,优化通道“窗口绿化”。我市在搞好城乡接合部和高速公路进出口绿化美化的同时,重点在市中心区西侧铁路沿线建设“交通绿色长廊”;在市中心区东侧工业区与生活区建设相隔离的“山水绿化长廊”。目前,已建成了全长13公里、宽度30米到100米的铁路交通绿化长廊和纵贯市区南北,全长21公里、总面积1219公顷的“山水绿化长廊”,形成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的生态格局。
强化生态防护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为了保护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市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管理”并重的原则,实施城市绿化“大包围”模式。目前已建成环绕市内六大区的环城高速公路防护林带近百公里,绿化宽度50米到200米,新增绿地面积1800多公顷;建成环绕市中心区的外环路防护林带全长50余公里,绿化宽度50米到100米,新增绿地面积330多公顷;建成57公里长的环城水系,绿化面积达242公顷。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城市防护林地、城市湿地、城市绿化隔离区、城市郊野公园共同构成的大型生态防护体系。
向“生态名城”进军
在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为促进实施“大开放”战略,我市提出了打造“绿色唐山”的口号,把主攻方向和目标瞄准向“生态名城”进军,制定出台了《唐山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于2011年9月18日在北京通过了专家评审。把未来唐山生态城市建设定位于:绿色发展领军城市、北方山水宜居城市、包容增长乐业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绿色港口开放城市。特别是位于我市南部沿海的曹妃甸,经过大规模、高速度的开发建设,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的一颗“耀眼明珠”,令国内外瞩目。目前,曹妃甸港区已建成各类泊位24个,年吞吐量超过亿吨,今年7月10日已通过国家验收,宣布对外开放。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也于今年7月23日由国务院已正式批准。曹妃甸的迅速崛起,得益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前跟进。到今年7月份,曹妃甸14条道路景观绿化工程共栽植25个树种、44万多株,种植草花13万多株,栽植草坪14.9万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展示了曹妃甸美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市根据现有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发展潜力,通过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工程建设,将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定在30平方米以上,完成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建设等工程,实现生态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目标,让“绿色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