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向沿海开放转变”
在辉煌史册上续写新的辉煌
——论“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向沿海开放转变”
□本报评论员 张笑非 崔玉宝 孙江平 王景刚
(一)
唐山,又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关头。
2015年1月10日,省委书记周本顺同志在省“两会”参加唐山团讨论时指出:“唐山的困难虽然是多少年来少有的,但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唐山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现在的困难顶多就是一次倒春寒,我们的机遇则是冉冉升起的太阳。”
全省关注的目光又一次投向唐山!
面对省委、省政府的期许,唐山作出了回答——
2015年1月27日,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召开,市委书记焦彦龙在讲话时说:“我们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发挥唐山优势,强力推动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奋力推动唐山经济转型升级、再创辉煌。”
时光回溯。
2014年,暖阳十月,层林尽染。
甫至唐山履新,市委书记焦彦龙便踏上了基层调研之路。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山区,马不停蹄、一路风尘,他认真总结发展经验,他不断提出存在问题,他科学把握全市发展大势——“抓机遇、促转型、干成事、出亮点”,“凝聚全市上下力量,焕发干事创业激情,唱响实干兴唐主旋律,推动唐山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向沿海开放转变,由传统的工业城市向靓丽、繁华、宜居、和谐的综合性沿海强市转变,再创唐山新辉煌。”
2014年12月24日,市委书记焦彦龙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召唤:“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再创辉煌而奋斗!”
省委的要求和市委的决策,构成了唐山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它引领唐山走出历史并创造历史。
(二)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在她每一张册页上,不同的人都用不同的笔触写下或暗淡或辉煌的文字。
唐山的历史,曾经是一篇辉煌的文字。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艇利炮打碎了清王朝“天朝大国”的酣梦。在忧内患外、救亡图存的求索中,一些志士仁人开始“仿效西方”掀起“洋务运动”。感受“洋务运动”带来的震颤与冲击,唐山像“板结了的中国大地上滋生的一丝资本主义绿芽”而恣意地吸吮着阳光雨露,中国近代工业竟在这里蹒跚起步——
1878年10月2日,清廷在唐山组建成立了开平矿务总局,并在唐山南麓乔家屯西打下第一钻,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伴随着开平煤矿轰鸣的机器声,唐山相继铺设下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生产出中国第一桶水泥和第一件卫生陶瓷,驶出了中国最大的自营海运船队,上市了中国最早的企业股票,诞生了近代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唐山,从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历史学家因此评论说:“在唐山,中国实现了对封建经济的大突围”!
“突围”出来的唐山似乎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致力于推动工业化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唐山利用资源优势,电力、纺织、陶瓷、钢铁、机械等近代工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工厂、唐山电力厂(唐山发电厂前身)、唐山制钢所(唐钢前身)等早期工业企业构建起唐山最早的传统工业框架,使唐山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工业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顽强地从地震废墟上站立起来,抓住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机遇,发挥资源优势,钢铁等重化工业发展壮大,造就了唐山河北第一经济大市的地位,用“凤凰涅槃”的传奇,书写出“当惊世界殊”的奇迹。
从近代工业的摇篮到河北第一经济大市,这就是唐山的气象,这就是唐山的辉煌!
历史地看,无论是在清末、民国直至解放之后,还是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唐山的工业一直都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新中国和河北省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工业化已经从中期向后期过渡,有的已普遍到了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化时代,尽管唐山始终没有停止结构调整步伐,但“一钢独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而导致了结构性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依赖度高、环境承载压力大……
这是唐山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因自然资源富集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家用“荷兰病”来概括这种由于过分依赖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便陷入困境的现象。
唐山,资源富集但结构单一,虽未枯竭便已陷入困境。特别是近年来,受国际国内提振乏力、经济下行形势的影响,唐山的发展变得迟缓,甚至落在了一些地区的后面!
稳增长与调结构、治污染与压产能,唐山,在面临的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面前,需要又一次艰难“突围”。
转型升级,便是唐山实现“突围”的唯一路径。
开创唐山新辉煌的宏文,在这里破题。
(三)
经济转型升级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唐山的未来发展、前途命运。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4年,“三期”叠加、新常态……以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热词”为人们耳熟能详。正是在这种“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新特征”——
投资规模明显变小;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变小;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加大……
宏观形势的影响、发展规律的作用,唐山资源型、传统主导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过大、生产投资类产品的产业结构受到很大冲击。
“唐山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市场问题,实质上也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反映。”
长期以来,唐山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然而,2013年唐山出口总额仅有52亿美元,即使每年再增加10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也是杯水车薪;作为一个基本上没有消费品生产的城市,唐山现在的产业发展与中央的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相去甚远;而唯一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投资,在当前国家经济“轻易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直接导致了唐山投资拉动的乏力。
凡此种种,迫使唐山在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继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清醒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市委书记焦彦龙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有问题不可怕,更不能回避问题。”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带来的新情况,面对新的宏观经济形势,唐山必须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摈弃继续沿袭过去倚重投资拉动的思维定势,用经济转型的如椽之笔,续写唐山发展史上更加辉煌的一页。否则,唐山过去所依赖的“三驾马车”必然辕折毂毁,经济发展也终将抛得更远!
省委书记周本顺这样对唐山提出要求:河北转型升级,重点是唐山要转型升级;河北加快发展,重点是唐山要加快发展,唐山的同志要意识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转型发展、再创辉煌。机遇,又一次把唐山推向了时代的最前沿。
(四)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火红年代。
201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率领北京市代表团一行80余人,就加强京冀工作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到唐山考察。一个月后,京冀《关于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正式签署,从而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推进到实质性阶段。
唐山,面临着一个个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实施、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三大机遇面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机遇、最宝贵的机遇、最现实的机遇。”
《关于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的签署,正是在这种机遇面前对唐山的一次大考。
在这样的大考面前,唐山是抓住机遇,还是让机遇擦肩而过?
唐山具有难得的“五大优势”,即沿海开放的后发优势、区位和交通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服务功能优势、政策和成本优势。早在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唐山考察调研时就指出: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三个努力建成”是唐山发挥优势、释放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定位,是再创唐山新辉煌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定位,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是关系唐山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未来前途命运的战略抉择。
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唐山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新春天!
(五)
转型升级,是沿海板块的率先崛起。
唐山临海。上个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拟于“直隶湾”“筑建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与纽约等大”“为世界贸易之通路”。然而,革命先行者的宏大构想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中一下子就延宕了半个多世纪。
当共和国敲响改革开放的黄钟大吕,唐山人终于把目光掠过大海,于是,京唐港开发建设、曹妃甸迅速崛起……从“用蓝色思维改写‘煤都’历史”,到“打造曹妃甸沿海经济增长极”,以唐山港为龙头的“向海发展”,终于洗刷了“因煤而生”的底色,冲破了“一钢独大”的桎梏,惊艳了渤海湾的所有岁月——
港城互动、产业集聚,客来四面、货走八方……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唐山港的港口层次还低,虽然吞吐量跻身全球前10位,但与港口功能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比,还无法与其他大港相提并论。
因此,市委书记焦彦龙在调研时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向沿海开放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事实为这个“转变”作了生动地诠释。
2013年3月,唐山国泰纸业有限公司三期工程在曹妃甸新兴产业园区举行;
2014年7月,中粮屯河曹妃甸精炼糖项目开工建设。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中粮屯河一直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全产业链食糖企业和优质番茄制品的提供者;
而唐山国泰纸业最早发轫于丰润区中国动车城内,2011年3月,又在玉田县造纸工业园区投资兴建二期工程——昌泰纸业有限公司;三期曹妃甸170万吨涂布牛卡和特种纸板项目总投资113亿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废纸制浆、造纸、涂布等技术和设备,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纸幅最宽、产量最高、车速最快、装备世界顶级的包装用纸项目,被誉为我省纸业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
两家不同质的企业共同投资曹妃甸,源于一个共同的战略思维——临港产业有着不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目前,全球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了全世界GDP的约60%。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临港产业可以利用港口运输的低成本优势,最便捷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事实已无需证明:只有降低了的成本,才有增加了的竞争力。
唐山所有的县(市)区离港口最远不过150公里,都是港口最直接的腹地。唐山的各级领导者和每位企业家也应该树立同样的战略思维:利用港口运输的低成本优势,把新的项目、新的产业与沿海临港产业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唐山未来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其决定因素是不断提高和完善港口功能。
港口功能牵引和决定着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当前,港口的发展趋势是港口与所在城市融为一体,并以港口为核心规划和发展整个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所以,要加强港口功能建设,只有完善的港口功能,才会有集聚的临港产业;惟有集聚的临港产业,才会有崛起的沿海板块。
曹妃甸既是唐山沿海板块崛起的核心,也是唐山“沿海增长极、中心城市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板块’”向海发展、扩大开放的引擎和主阵地;加速曹妃甸的开放崛起,既是曹妃甸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也是唐山必须肩负起的政治责任。
加速曹妃甸的开放崛起,必须寻找一个“引爆点”。与北京共同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正是唐山苦苦寻找的“引爆点”。
转型升级、加速沿海板块崛起绝非一蹴而就。这既需要激发内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发展质量,同时也必须扩大开放、广借外力。京唐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必将更好地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疏解,聚集更多现代产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引进南资北移项目、外资项目、民资项目,提升区域产业对接合作水平,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带来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文化、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多的优秀人才智力,从而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上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并促进曹妃甸持续热起来、火起来。
(六)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不是包袱。
2007年3月,首钢京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按照“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目标定位,京唐公司集中采用了目前中国最大、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特大型焦炉等高效率大型装备,在京唐公司,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达到了三分之二,其创造的“一罐到底”技术,形成了国内第一个按脱硫、脱磷、脱硅“全三脱”炼钢工艺,为产品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现在,京唐公司已经研发出家电板、汽车板等系列高端板材,企业于去年5月实现扭亏为盈,并一路向好……从茫茫海滩上崛起,京唐公司把传统的线材、螺纹钢、中厚板等大路货“扔进了太平洋”,把一个全新的“新首钢”镌刻在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史册上。
“新首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曾几何时,钢铁业作为传统产业在金融危机、经济下行的寒冬里瑟瑟发抖,但是,“新首钢”用产业产品的转型升级开辟了一片新天。
这是一个生动的范例。它生动地说明,在转型升级的嬗变中,传统产业绝不是包袱。
唐山该怎么办?
一座百年工业城市,传统产业浸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记载着唐山人的荣光和自豪。但是,当前摆在唐山面前的,是从昔日辉煌的光环中走出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尤为关键的,是要在转型升级中做好调整存量和调优增量两篇大文章。
调整存量不是对传统优势产业放弃,而是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调优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对外引入战略新兴产业,一“内”一“外”正是改变唐山现有产业形态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调整存量还是调优增量,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风起云涌,无不闪现科技进步的璀璨光华;科技进步的每次呼唤,理应听到传统优势产业的响亮回声。正是在这种“呼唤”和“回声”中,传统优势产业才能从人们眼中的“矮子”变成心目中的“巨人”。
(七)
转型升级,离不开项目作为支撑。
实现唐山的发展目标,最根本的是抓出一批经济增长点。
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合体,项目既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更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动力。有项目,才有投资,才有财源,才有就业,才有民生……一切发展都必须以项目为起点,靠项目去推动,靠项目来实现。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有项目,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更是空中楼阁。因此,抓项目,就是抓转型升级。
项目是牵引。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地方的项目建设,会对周边地区的项目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诸多地方的项目建设搞好了,会托起整个区域的项目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唐山沿海地区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提速等历史机遇面前,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引大引强引新”,让一些“行业巨人”和“航空母舰”落地生根、扬帆出海,从而催生更多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出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
项目是考量。项目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条件和科学的程序。“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汉·扬雄)。因此,项目建设直接考量着一地一域科学谋划和统筹发展的能力。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当好本地发展的产业家、规划师,科学把握好调整与发展的关系、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发挥传统优势与创新比较优势的关系、整体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加快发展与优化“两个环境”的关系,等等,做到项目建设的“有中生新”“无中生有”。
项目是保障。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离不开资金、科技、人才的保障。资金保障既要努力争取国家资金,又要有效利用银行贷款和省内外民间资本;科技保障既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又要大力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科技型项目和产业;人才保障上既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造就一大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和应用开发型人才,又要积极引导各类人才走向项目建设一线,使项目主战场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项目是环境。一切靠发展,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这是一个环环紧扣的链条。离开项目谈发展是空谈,离开招商抓项目是虚抓,没有环境这棵“梧桐树”,也不能引来好项目这只“金凤凰”。因此,项目建设必须强调优化发展环境。
抓项目,就是抓转型升级。市委明确要求:2015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九大增长点。这事关唐山当前和长远的发展,事关全市人民的福祉。责任与梦想,一个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人们的肩上。
(八)
再创唐山新辉煌,是唐山740多万人民的梦想,它以“三个努力建成”为目标构成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惟有实干、苦干,梦想才会照进现实。
毛泽东同志屡次告诫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谈起实现中国梦时语重心长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实干,需要一种精神。
唐山从不乏精神。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唐山涌现出了“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当代愚公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形势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但“古韵与今风”,依旧是我们必须固守的内在动力。惟有固守动力,才能拨云见日、独辟路径,在把握规律中创造新的辉煌。
实干,需要一种信心。
今日唐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条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风险挑战。特别是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更给我们增加了沉重的压力,“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经过历届政府的努力,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转型升级已成共识。当前摆在唐山面前的,是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惟有坚定信心,才能正视困难、藐视困难,在战胜困难中创造新的辉煌。
实干,需要一种机制。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人人都在实干,但是,实干的结果是事倍功半。除夸夸其谈者、推诿卸责者外,症结就是没有形成一种“实干”的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四个干”的机制,既抓谋划,更抓落实——
把各项目标任务一项一项列出来,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解决“谁来干”的问题;
研究落实目标任务的工作思路和解决的措施办法,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明确完成的时限,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把大事要事干成干好,解决“什么时间干成”的问题。
惟有建立起“干”的机制,才能有的放矢、事事求实,在事半功倍中书写新的辉煌。
昨日的辉煌已成历史,但历史终将昭示未来。在波澜壮阔的潮头面前,再创唐山新辉煌已成一张必须答好的考卷。“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筚路蓝缕成为一种精神,当创新超越成为一种意志,创造唐山新的辉煌,就不是写在有限的纸上,而是写在燕山渤海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