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客”老陈的幸福收割
金灿灿的稻田地里,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一垄垄成熟的稻穗被收割机脱成了稻谷,从收割机上散落到田间的一袋袋稻谷,象征着今年的丰收。近日,记者在曹妃甸区二农场东新庄生产队看到,上百亩稻田地内各种农用机械往来穿梭,一支支从安徽、河南等地赶来的“稻客”大军,带着自己的收割机,零星散布在稻田间往返作业,成了“收割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清晨六点,陈先朝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透过窗户观察太阳的出没,因为天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收割机能否下地干活,毕竟,他带着女婿和一个工人,从河南信阳开车拉着收割机到曹妃甸,就已耽搁了两天时间,如果联系人不能及时安排活儿干,那他每天四五百元的雇工钱是依然要给工人结算的。
“我这台收割机是日本进口的,陪我天南海北的到处走,这伙计还挺结实的。”老陈向记者介绍,他购置这台收割机花了20多万元,除去政府补贴的5万元,再算上一辆用于运载机械的6万元双排座汽车,近30万元的成本,让这位60岁的农民,感到自己肩上的负担重了不少。
其实,当初老陈购置收割机,完全是想为儿子谋得一个营生。“我没想到,收割机刚到手,儿子就去福建打工了,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干了。”为了能尽快还上买这台收割机的贷款,3年前,老陈第一次离开家乡,随着同村养收割机的农户,走上了辛苦的收割之路。
“自从有了收割机之后,我还真长了不少见识,从广西到这里,每年有三四个月,我都是走在路上,这也算是旅游了。”老陈很乐观,他每年五六月份,在县里办好收割机跨省作业的手续,就准备开启自己的旅程。据他介绍,根据国家政策,收割机跨省作业是不收取过桥费的,所以他每次拉着收割机上路后,一路的畅通无阻让他感到干劲更足了。
由于老陈的家乡养护收割机的农户众多,所以每次外出收割,他们都能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一晃三年过去了,老陈利用收割机也结识了很多朋友,每年各地的稻子或小麦成熟后,他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今年来到曹妃甸收稻子,是他一年行程中的最后一站,他也希望能在这里多挣些钱回家。
上午九点左右,火红的太阳将地里的露水晒干了,老陈的手机响了,他的联系人通知他们要用近八个小时,收割完成30多亩的稻田。“收稻子就怕土地湿,过于潮湿的地里,机器无法作业。”老陈根据联系人指明的地点,来到一大片金黄的稻田地旁,与种粮大户丁瑞发见面商量着如何收割,看了看土壤干燥程度,并谈妥了价钱。
“今天还不错,一亩地能给我65元。”老陈与东家商量好后,他的女婿将收割机从车上开下来,直奔稻田,而跟随他来收稻的工人也熟练的站在收割机上的平台内,将准备好的麻袋放置在稻谷出仓的位置。随着收割机启动的巨大声响,垂着头的稻穗,一瞬间就被齐刷刷割倒了,颗粒饱满的稻谷流入准备好的麻袋中。
“收割机比以前的人力快多了,现在一百亩地一天就完成了,原来最少需要半个多月才能收完。”丁瑞发承包了300多亩的稻田,望着金灿灿的稻田,他既高兴迎来了大丰收,又在犹豫观望着近期稻谷价格的走势,期待着稻谷能卖个好价钱。
当收割机自如的在稻田中穿梭时,老陈将准备好的四桶柴油,放在了地头,随后他从包里掏出一个手机大小的设备,行进在稻田中。“可别小看这玩意,它可帮了我大忙了,拿着它从地里走一圈,就能精确计算出这块地的亩数。”老陈向记者介绍,这个GPS测量仪十分便捷,而且精确度高,与以前测量地块使用的皮尺相比,既省人力,也缩短了测量时间。
测量完一块地的收割面积后,老陈回到地头,熟练地将一捆捆麻袋穿好,捆袋儿的一把把麻绳随手放在旁边,时刻准备为收割机添补麻袋。不到半小时,装满稻谷的十几个麻袋横七竖八的躺在稻田中,等待着拖拉机的装载。
“我准备在这里干20多天,等收完水稻,就赶快回家。”老陈想早点回家踏踏实实歇一歇,忙忙碌碌的几个月,感觉太累了。
上午十一点左右,老陈的收割机完成了一片稻田的收割,他站在稻田边,准备着进入下一块田地测量。“现在,年轻人可不想干这个活儿了,又脏又累,赚钱也不容易。”老陈对记者说,村里的年轻人几乎没人干这行了,只有像他这个岁数的人,还在东奔西跑的忙着收割。
看着一袋袋从自己收割机上卸下的稻谷,老陈坐在地边,点着了一根烟,他望着一块块等待收割的稻田,随风摇摆的稻子似乎在向他招手。抽完烟,老陈又熟练地穿起了麻袋,默默地等候着收割机回来,守望着这片待割的稻田。
据悉,今年曹妃甸区水稻种植面积有31万亩,机收水稻面积达到了85%,而且今年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水稻长势良好,亩产均达到600公斤左右。区相关部门也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粮食补贴,为他们的稻谷入仓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