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种聊天工具野蛮生长:生存仍是最重要问题
你平常用的聊天工具有哪几个?如果不是MSN的全球大撤退,可能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野蛮生长的聊天工具已占满我们熟悉的或是未知的圈子。它们各有生存法宝,生存状态也是五味杂陈。
中国网民的第一应用
打开某软件仓库,公众联络沟通类的软件居然有上百种,里面充斥了大批模仿者和后起之秀。我们大体将它们归为几大“门派”。这里既有家喻户晓的发端于PC端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都曾盛极一时,如今的境遇却是冰火两重天;还有势头正劲的米聊、微信,甚至陌陌,它们为移动互联网而生,依托于手机、平板,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船飞檐走壁;还有“寄生”在大平台上的聊天工具,代表者是阿里旺旺、YY以及微博私信,这里有一串长长的名单,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推出类似的副产品,不过苦乐自知。典型如YY,不玩网游的人甚至对这两个字母无从下嘴,而创造了它的欢聚时代已经张罗着去美国上市了。还有一个势力强大的“电信派”,三大运营商都铺开了摊子,但是围绕飞信们前途的质疑声却从未停息。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也是一个残酷的行业。来自易观国际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即时通讯(IM)活跃账户超过12亿,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这块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节奏。腾讯QQ、阿里旺旺、飞信、MSN盘踞前四名,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CNNIC的统计口径则与易观国际不同,该机构称,今年上半年国内即时通讯用户规模4.45亿,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应用。
MSN成前车之鉴
无论是传统派,还是新锐派;无论是著名的,还是仍默默无名的……各种社交工具都在竭尽全力寻找和争抢用户。在这场赛跑中,这些丛林里的觅食者的最大现实问题依然是生存,MSN是前车之鉴。
七年前,MSN正式进入中国,一直稳坐老大地位的腾讯开始有些躁动,内部研讨会也比以往更勤,他们担忧这个背靠“富爹”的“高富帅”会分流他们的用户。不过,只过了一阵子,他们便放松了警惕,因为这个对手好似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即便媒体上依然有言论称QQ即将被它打败。
据艾瑞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MSN中国的有效使用时间仅占市场的0.7%,而腾讯QQ是它的125倍,虽然中国是上周微软宣布全球关停MSN业务唯一被保留的地区。这是MSN成为反面教材的路径:如果怠于技术革新,忽略用户需求,即使强大如微软MSN,最后也免不了退隐江湖的命运。
第一代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另一种淘汰将更无情。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黄金期,PC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手机上网越来越普及,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移动社交软件里的厮杀也变得复杂而惨烈,稍有不慎就会被替代。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IT/通信行业咨询总监曾韬指出,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M工具从技术到形态乃至称呼都已经脱胎换骨,从最初的电脑前文字交流,拓展到手边随时语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互动与沟通。
艾媒咨询CEO张毅的体会是,很多场合大家都是摇一摇加微信了,微博互粉、@好友、微博私信也成为网友们热衷的社交沟通方式。
知名电信业观察家马继华认为,第一代即时通讯工具已到了说再见的时候,新一代的移动互联网沟通工具正在日渐成型。
而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社交工具们而言,免费是他们的共同标签,如何保持青春与活力是永不过气的话题。
即时通讯江湖的格局分析
PC时代的传统派: QQ,MSN,Skype
QQ一手遮天
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曾公开表示,“今后不投资互联网项目,只投资移动互联网”。无疑,在投资界和互联网界人士看来,传统的个人电脑(PC)端用户习惯大多已经形成,现有的市场格局已经很难颠覆。
在传统派的即时通讯工具中,尽管拥有八成市场份额的腾讯QQ目前已经失去高增长的空间,但QQ的江湖老大地位似乎已不可动摇。据艾瑞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QQ以3.45亿小时、占市场87.8%的月度有效使用时间稳坐头把交椅。而MSN和Skype只以2630万小时和1182万小时,分别占市场总额的0.7%和0.3%。
TeleGeography的最新统计显示,全球大约八分之一的国际电话是通过网络电话软件Skype拨出的,看起来Skype极具发展空间,但Skype在中国却处处掣肘难以发挥优势。根据艾瑞的数据,Skype尽管能够跻身于中国十大即时通讯工具之一,但用户使用时长仅仅为整个市场的0.3%。而就算微软目前通过产品转移,将MSN业务逐渐整合至Skype中,市场占有率总额也才只有1%,与QQ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除此之外,Skype的未来在中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飞象网总裁项立刚认为,“Skype的核心是voip,不仅可以PC(to)PC进行通信语音通信,也可以PC(to)phone。而voip在国内只在少数地方进行了试点,微软并没有运营牌照。”
易观分析师认为,在其他竞争对手尚无足够能力与空间强势崛起时,腾讯QQ的功能微创新模式和体系化发展模式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一是在安全机制、视频聊天、办公功能等方面腾讯都有一些新动作;二是随着“微信网页版”的发布,其产品线的体系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移动互联网的新生派:米聊,微信,陌陌
细分市场各自寄生
尽管腾讯早已靠着“移动QQ”在智能手机主导的“口袋革命”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这不是别的“掠食者”不会前来争夺地盘的理由,尤其是在QQ此前并未涉及的语音通讯市场。
第一个前来争抢市场的便是雷军旗下的小米公司,他们在2010年12月推出了聊天软件“米聊”,成为当时智能手机玩家圈子里最火的一款软件。但好景不长,小米发动的突袭立刻引来了腾讯的反击,在小米推出米聊仅仅2个月之后,腾讯便以其强大的复制能力,向市场推出了“微信”这一基于相同细分市场的软件。
2011年8月,微信的用户数突破1500万,迅速崛起成为该细分市场的老大,而米聊彼时只有500万用户左右。当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这一陌生人交友的功能之后,二者的差距更是急剧拉开。有市场观察人士称,“腾讯从参战到战争结束,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就在微信和米聊打得火热之时,主打陌生人交际的“陌陌”上线了。这款比微信晚了7个月才诞生的新产品,不但没有在微信的阴影下悄然死去,反而活得很好,一年之后,陌陌官方宣布,它已经赢得了1000万用户。尽管此时微信用户早已过亿,但不能否认,陌陌在这个更加细分的IM市场也算站稳了脚跟。
电信商的“富二代”:飞信等
微信们革了短信的命?
在那个QQ还是2007版、没有微信、手机还不聪明的年头,飞信是除了QQ和MSN之外的知名即时通讯工具。但这个中国移动寄予厚望的“富二代”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唱衰声音不断。MSN的今天对它敲响了警钟。
飞信是国内运营商推出的第一个IM软件,当时的QQ、MSN还只能在电脑联网时码字沟通,而飞信打通了PC与手机的距离,走在了前面。爆发式的增长令其短短一年便超越MSN成为国内第二大IM软件,甚至放言与QQ一搏。但现在它已被QQ远远甩在了后面,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飞信的活跃用户还不到QQ活跃用户数的12%。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现在的飞信有点江湖日下的感觉,用户流失率很高,活跃度也在下降。在他看来,电信运营商做IM最大的缺陷是“计划不如变化快”,不能适应飞变中的移动互联网节奏。零点研究咨询集团IT/通信行业咨询总监曾韬也表示,运营商进入这一行业更多的是占位的战略意图,却缺乏增值模式的支撑。
不只是飞信,此前中国联通曾推出超信、中国电信推出天翼Live,不过也都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来自互联网的替代性产品大大挤压了这些产品的空间,分走了运营商短信、彩信的利润。实际上,面对米聊、微信等社交即时通讯软件越来越强的挑战,三大运营商也在下力气开发语音类聊天工具。中国移动“飞聊”、中国电信“翼聊”、中国联通“沃友”纷纷应战。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如果中国电信不做翼聊,微信们会革短信的命。其实运营商做即时通讯,拥有先天的网络优势,起码可以减免数据流量费用。但当WIFI畅行、流量资费水平大降的情况下,貌似这已经不是门槛了。而飞信也在尝试着打通与其他运营商的界限,今年上半年新版飞信向联通和电信的手机用户有条件地开放注册了,这被视为电信运营商对这些新型IM工具的一次反击。不过前有狼后有虎的竞争态势下,运营商如果不来点“杀手锏”,很难打破僵局。
低调的寄生派:微博私信,阿里旺旺,YY
不声不响但实力强悍
不管是传统的PC端,还是新兴的移动端,似乎总是能看到腾讯的影子。拥有数亿用户的QQ就像一个满身是肉的“寄主”,在它身上生存的“寄生者”往往不愁吃不愁喝,逍遥自在。事实证明,谁掌握了互联网入口,谁就是某一领域的王者,腾讯可以做到,其他人同样可以做到。
今年9月21日,新浪微博推出新版,细心的用户可以看到,新版新浪微博的功能加强了用户私下之间一对一沟通的私信工具,用户可以像QQ聊天一样使用新浪微博的私信进行即时对话。除此之外,据互联网人士此前爆料,新浪秘密研发的项目——微号已经准备就绪,进入内部测试阶段。据悉,微号类似QQ号码,用户登录微博只需要输入微号和密码即可登录,另外在weibo.com后输入微号可直达对方微博。
除了新浪可以利用庞大的微博用户“变现”之外,另一个实力非常强悍的工具不得不说,它就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即时通讯平台阿里旺旺。2009年6月,阿里旺旺正式介入互联网广告市场,这是阿里旺旺自整合贸易通、淘宝旺旺品牌之后,首次涉及将用户商业化的行动。如今,阿里旺旺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据艾瑞咨询的报告,今年上半年,阿里旺旺以1.5亿的月度覆盖人数位居即时通讯类软件第二名。
微博和电子商务,自然是很好的互联网入口,而在庞大的游戏世界中,YY则是其中的王者。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YY便占据了国内在线语音群聊市场84.2%的份额,这一早期寄生在游戏下的群聊软件,如今已经将其近千万的用户群成功转接到YY音乐之上,并即将赴纳斯达克上市融资。可以想象,如果YY真的上市融资成功,那么当年准备出1.5亿美元买下YY未果的腾讯,心里又该是什么滋味?(孙春祥 焦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