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1”描绘曹妃甸美好未来
12月17日,区委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闭幕。
余音绕梁,誓言铮铮。
全会提出:未来五年,曹妃甸既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更要加快“世界新港、协同新区、渤海新城”的建设步伐,为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做出突出贡献。
这是全区上下跨越崛起的发展动力,更是全体党员干部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
践言践行。为此,曹妃甸“十三五”规划建议(讨论稿)中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三个明显高于”“三个翻番”“一个全面建成”“一个初步建成”,简称“3311”。
“三个明显高于”,即确保经济保持高中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发展迈入中高端,质量效益提升幅度明显高于全省同类地区;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省水平,实现全国领先。
“三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全区人口比2012年翻一番。
“一个全面建成”,即到202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个初步建成”,即“世界新港、协同新区、渤海新城”初步建成,为努力建成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奠定坚实基础。
可以说,“3311”这个目标是积极的,也是通过全区上下努力可以实现的。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实现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快速提升,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力争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
——产业聚集迈出坚实步伐。主导产业不断完善,世界级精品钢铁基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临港重型装备基地加速建设,初步建成世界一流重化工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港口功能更加完备,港口贸易大幅攀升,对产业的拉动能力显著增强,国际综合贸易大港建设初显成效;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加,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到2020年,钢铁产能达到20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年;港口吞吐量达到5亿吨以上,大宗商品交易额达到130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85%以上。
——协同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同城化进程不断加快,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到2017年,北京(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支撑项目不断增加。到2020年,北京装备、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转移基本完成,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高端制造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促进发展格局形成雏形。
——产城融合达到更高水平。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轮驱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构建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加快丰富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城市业态,为产业聚集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和服务。到2020年,将曹妃甸建设成为“产业高端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沿海城市。
——改革开放获得更大进展。全面完成省、市委确定的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行政管理、要素价格、投融资、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务环境显著改善。大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大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开放的区域和领域不断扩大,深度和广度不断递延,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到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以上,达到48500元和24200元以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过去的一年,是曹妃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攻坚克难、抢抓机遇、提速发展的一年;
未来的一年,是曹妃甸直面挑战、跨越崛起、踏上发展新征程的开局之年。
美好愿景必将由此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