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微雕艺术家耗时两年多完成微缩太和殿
张树增的微雕艺术品“故宫·太和殿”。李连君摄
长城网唐山8月10日讯(刘晓林 李连君 记者 金宗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堪称中华第一殿,由于古时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因此也是皇权的象征。就是这样一座宫殿,在唐山市曹妃甸区一农场微雕艺术家张树增的手中缩小了100倍,成为了一件无价的艺术品。
8月8日,张树增的微雕艺术品“故宫·太和殿”历经800多个昼夜全部完工,这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在曹妃甸顺利“落成”。该艺术品以“红酸枝”为主要原料,长1米,宽0.6米,高0.5米,重达120斤,庄严肃穆,处处细节显示出微雕艺术的精致与不凡。
骑凤仙人、鸱吻、狮子、海马、天马……张树增将高倍放大镜对准“太和殿”的檐角,十只形态各异的脊兽依次排列,姿势、表情都活灵活现。太和殿的门窗,上部用0.15毫米厚的竹片嵌成菱花格纹,下部刻浮雕云龙图案,甚至连龙吞云吐雾的纹路都清晰可见。张树增告诉记者,这些细微之处的精彩,正是“太和殿”的亮点所在。
为了“太和殿”的创作,2013年10月,张树增专门去了一趟北京,来到真正的太和殿门前。“因为没有具体的图纸,我将砖瓦门柱的细节一点一滴拍摄下来,一逛就是大半天,最后将照片带回家,自己计算尺寸,测绘图纸。”
去年4月份,张树增和两个徒弟开始动手创作“太和殿”,说是徒弟,其实就是自己的儿子和姑爷。在张树增的家中,临时搭建了一个车间,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室。夏天,屋子里除了机器的打磨声就是电扇声,半天下来,三人早已汗流浃背。但是,简陋的环境并不影响他们的创作热情,从早晨8点到晚上11点,三人手里的活儿,一刻都不停。
竹雕和木艺相结合的工艺,需要付出百倍的耐心和毅力,传统竹雕要求纯手工打造,工艺复杂,张树增通常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雕出一件作品,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甚至好几年。张树增告诉记者,任何事都要用心,心到,手才能到。
致力于微雕艺术三十余年的他,认为在放大镜下雕刻的竹片,就是最华美的艺术,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谈及下一步的创作打算,张树增踌躇满志:“我打算再去趟北京,不过这次去的是天安门。我打算对天安门进行微雕创作,也算是纪念咱们国家建国70周年,初步打算选用黄杨木为主要原料,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红灯笼等细节都必须表现出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