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铜帮铁底运粮河—溯河故道探访

发布:2014/10/19 20:37:23  来源:转载  浏览次  作者:王民

  前几天我和几位朋友去蚕沙口村瞻仰妈祖庙时,在我的提议下顺便探访了溯河故道。其实,溯河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如今因那里仍有古码头的遗迹,而这些对我这个有历史癖的人来说却充满着诱惑。
  古溯河南端位于今曹妃甸区(柳赞镇)与滦南南部(海域)交界处的渤海入海口。如果由渤海入海口乘船溯流而上,行程约6、7里,它的古码头遗址位于今蚕沙口村西南被称为“西河”地方。如果继续溯流北上,再行程约4、5里,五里坨村(古村庄名,原址已废)西则是第二古码头遗址。
  我没有探究过这条溯河故道再由此北上行程路线以及它的源头位于何处,但我却粗略地知道有关上述这段河流的历史传说。
  据史料记载,蚕沙口村一带,自元代起这里始有人烟。到了明代,随着航运的兴起,这里成了南来海运之船由此北上京畿的必经之地和海路与内河的交通中枢,人烟日渐旺盛,码头规模也日益扩大,“西河”由此繁华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鱼货码头和避风港。溯河也从此成为了水路漕运之黄金水道,故有“小运河”之称。
  相传宋太祖朱元璋的四子朱棣起兵争天下,扫北来到了渤海湾(蚕沙口)一带。一天,燕王见士兵旅途劳累,恐再战失利,便命三军人马在此安营扎寨五里坨。此时,燕王来到溯河边,见河道上有几艘停泊着的渔船。燕王前去向船老大打探这里人们生活年成如何,船老大叹息曰:要说这河道倒是很富庶,有鱼、有虾、有盐,就是盐碱荒滩上不长粮食,一年到头人们填不饱肚子。燕王听后惹有所思,旋即说道:守着这么富庶的河道却挨饿,用不了多久,这里将成为人间富庶之地。果然没过多久,朝廷便从山后柳州迁徙了大量移民来这一带安家落户,以熬盐捕鱼为业。南来的船只装载着粮食到这里同渔民们用鱼虾盐做交易,那条河由此成了运送海货和粮食的“运河”了。又因这条河的河道宽阔,河水水深流急,便于大船通行和停靠,故有“铜帮铁底运粮河”之美誉。
虽然传说归传说,但明代时期的蚕沙口一带,确实是海路与内地运河的交通枢纽,商贾云集,非常繁华,但入近代以后逐渐沉寂……
  岁月如梭。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站在宛若长虹的现代化的跨河大桥上,眺望着溯河故道,尽管这里的古码头遗迹已荡然无存,然而了解一下有关它的传说却也是令人感到社会沧桑之变化。
坦率地讲,溯河——这条极普通的运河,如果用它与“京杭大运河”相比较,既没有悠久的历史可言,也没有载入史册的辉煌之处,一切显得是那么的默默无闻。但我认为,透过历史的云烟,当年的溯河,也是一条流金淌银的经济之河,一条风光旖旎的文化之河!
  站在跨河大桥上远眺,溯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显得枯瘦不堪,它已失去了昔日碧波荡漾的风采。虽然看不到南来北往的渔船和河面上飞翔的燕鸥,但两岸沿河长堤上的蒹葭已丛生出片片新绿,清风拂面,杨柳婆娑,还能给春游的人们带来一些游兴。我正是因此而放飞思绪,发出感想的。否则,就河看河,就景观景,难免会有失望情绪。
  也许我受古《诗经·蒹葭》篇的影响,探访溯河故道回来,我以《溯河故道探访》为题,酝酿并套用,吟咏出了这样的诗句:蒹葭苍苍,杨柳轻飏。元明故道,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连接汪洋;水陆枢纽,经济长廊;千年神韵,折射文光……
  我想,这便是溯河故道对我充满诱惑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