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的“浮华”与“远忧”
2013年刚刚过去,多家媒体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做起了总结;2014年刚刚来到,购房人群对新一年楼市的价格走向怀着揣揣不安的心情。
从多方面的数据和情况来看,20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破纪录数字的背后尽显“浮华”,但2014年甚至更长期的中国楼市前景却让人充满了“担扰”。
互联网门户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国内前50家大型房企销售总额超过2万亿元,达到21355亿元,销售金额过千亿元的房企扩张至7家,销售额超500亿元的房企升至21家。其中,万科以1740.6亿元拔得头筹,碧桂园以131%同比增速跃升至1097.3亿元,加入千亿军团。
与大型房企规模与业绩扩张相对应的是,去年楼市价格一波又一波反复往上走,令众多刚需购房者直喊“买不起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一线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已连续3个月同比涨幅在20%以上;厦门、南京、西安、武汉等2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达到或超过10%。12月份的价格虽然还没有发布,但基本预期还是往上涨,2013年房价总体是明显上张的趋势。
2013年初国务院出台的“国五条”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除拉萨外)要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多地城市先后提出,当地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不高于本年度城市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幅度。北京、上海等地明确表示要“基本稳定”。
从目前情况来看,过去的2013年,全国许多城市房价都出现明显上涨,完成房价调控目标基本无望。
业内专家表示,房市调控的“问责制”遭遇“软执行”,这说明地方政府在落实“国五条”要求上是不尽责的,应该予以追究相应的责任,否则难以取信于民。去年各地方在健全稳定房价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采取进一步的限购、限贷等,但是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措施不配套,从效果来看大多只能是“花架子”、“虚招”。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性太强,在“群体无意识”中自觉地推行了土地财政。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仅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卖地总收入就超过5166亿元,全国前20名城市卖地收入超1.5万亿元,同比涨幅达63.69%。上海在2013年,卖地收入近2262亿元,为全国最高,也是全国第一个土地出让收入超2000亿元的城市。北京也创造了土地出让金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土地出让金合计达到了近1822亿元。广州全年土地出让收入超615亿元,同比增长149.52%。深圳土地收入,位列全国第15位,涨幅最高,达330.88%。
在地方政府有意推行土地财政的背景下,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与其达成“默契”,积极参与“招拍挂”,于是一二线城市去年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新地王”,甚至有的地块平均每平米地价超过周边房价。这又直接刺激了房价上涨的预期。
刚刚跨进2014年的门坎,就传来多个楼盘“日光”的消息,如1月5日,作为“大北京”入市楼盘的首开熙悦睿府书香开盘当日即售罄,近千人抢购300套房源,3小时劲销4亿元;上上城二期当日成交破4亿元;京西狮子城日光热销3个亿元,500套房源被抢购一空。
业内人士分析,2014年如果仅仅延续去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国内房地产市场反复上演的“地王频出”、“日光盘”、为逃避二套房转让高额税负的“假离婚”和中国富人嫌国内房价太高而到境外买房,甚至像鄂尔多斯类的“鬼城”等纷繁乱象,可能照样存在。如此,中国版房地产泡沫化趋势还将延续扩大,中国经济和金融潜伏的风险还将加大。这将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增加更大的阻力和不确定性。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金融体系安全运行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远忧”。
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化趋势的演变及乱象纷呈,已经让普通百姓日益担忧买不起房,让一些稍有理性的房地产开发商担忧未来没几年“好日子”过了,让地方政府担忧收割土地财政的“丰收”季节好景不长了,令银行金融机构担忧将来会有更多房地产信贷收不回来、因此不良率会有较大幅度上升了,令金融监管部门担忧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增加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让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开始担忧未来房地产泡沫破灭会阻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总之,社会各方都在担忧这个“大泡沫”不断吹大及可能破灭带来的恶果。
要去掉这一“远忧”,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深化改革,让市场在房地产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的长效调控机制,要赋予地方配套的事权和财权,对地方土地财政实施“釜底抽薪”,给地方设立新的主力税种。至于金融机构,须高度重视和防范化解房地产信贷风险,加快经营机制和发展方式转型,保障银行持续安全稳健发展。
现在是切实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国房地产泡沫化趋势的时候了,容不得半点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