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安财险到天弘基金,阿里金融是野心还是无奈?
阿里金融最近可谓"喜事连连",上周11.8亿控股天弘基金,这周,三马卖保险也终于落地了,据上证报的消息,阿里牵头的众安财险已经正式获批开业,总部在上海黄浦区,注册资本金10亿。
阿里金融有野心,这是肯定的,或者用阿里比较喜欢的说法,这叫有梦想。阿里想要变革的,不仅仅是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有金融产品本身,所以,渗透进产业链上游,这步棋并不奇怪。
但是,野心,或许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不做天猫做京东?
不管是成立众安还是控股天弘,阿里都强调,自己仍然是一个开放平台,欢迎各方合作。这一点,逻辑上是成立的,就像谷歌收了摩托罗拉,三星们还是要用安卓,京东从自营起家,现在也做了开放平台。
但是,对于一个平台来讲,无论你怎样力陈自己的公平公正,你一旦有了亲儿子,外界总归让会觉得你会偏袒自家骨肉。增加自营业务,这对于开放平台的运营,多少都会形成一种阻力,这一点,在谷歌和京东身上其实都是有体现的。
对于这一节,我想阿里肯定也是很清楚的。所以,稍微翻看一下阿里金融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阿里渗透进金融的每一步,最初都是奔着平台去的:在贷款业务上,阿里几年前就尝试和建行合作联运;保险方面,和华泰合作的退运费险2011年就推出了,在淘宝上开店的保险公司更是为数不少;基金业务,众所周知,余额宝的背后运营方是天弘基金。
但目前的情况是,阿里和建行的合作无疾而终,阿里自己成立了小贷公司,在保险和基金板块,阿里同样或新建,或收编,建起了嫡系部队。在发展道路上,隐隐有从天猫模式转向京东模式的感觉。
阿里是以平台起家,他们喜欢做平台,也擅于做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平台一旦做起来,成为强势渠道,那真心是个好生意。因为它站在了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向下可以直接接触和讨好用户,向上可以号令各个供应商,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正是凭借这套玩法大杀四方。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阿里也完全有成为平台的能力,阿里有流量,有技术,有数据,这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都是很大的诱惑。建行、华泰、天弘,这些金融机构此前会和阿里走到一起,相信也是基于阿里的这些资源。
但是,为什么前面说的这些合作模式会失败或者无法快速地推而广之呢?为什么阿里的金融平台没有像电商平台那样顺利成型呢?
金融高富帅的傲慢与忌惮
原因或许很复杂,先给大家说个段子吧。
各位还记得中秋节阿里推的那个有点奇葩的赏月险么,就你付20,看不到月亮赔你50那个。这个项目,是阿里的主意,最终的产品设计和运营理赔是安联财险来完成的。
当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你们和平安一起做众安财险,应该和平安关系比较好吧,为什么这个项目不找平安呢?
哈哈,真敢问。在安联和阿里的发布会上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有点踢馆的味道。不想,阿里的同学倒也坦率,答曰,我们的这个方案也发给了平安,然后,他们没有回复……话音一落,台下一阵哄笑……说白了,就是平安没瞧上赏月险,没鸟阿里咯。
赏月险这个项目不大,平安瞧不上也可以理解,但是,像这种和金融机构相亲未果的事儿,阿里遇到的次数应该不少,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踏足金融,就是进入了高富帅的世界,阿里虽然贵为互联网巨头,但论家底,在金融机构面前绝对还是小儿科。
而且,创新到底是有风险,有成本的,在天朝,金融创新,那是尤其的举步维艰。高富帅们现在躺着都能把钱赚了,为什么要吃苦受累地陪着阿里玩,去赚些小钱?即使在外界看来,阿里小贷也好,余额宝也好,都很风光,但是,要知道,在贷款里,小贷是风险最难把控的,在基金里,货币基金是最难赚钱的。在金融界,金字塔尖被投行吃掉了,中间的被各大行吃掉了,小贷、货币基金这些都属于肉渣和骨头,虽也有些油水,但吃起来着实费劲啊。
当然,随着互联网金融大热,余额宝等产品的成功让互联网这个渠道的价值正在被金融界重新认识,阿里在金融高富帅眼里也有点白富美起来了,但是,这期间,还有个更难解的问题,就是金融机构对阿里的忌惮也更深了。
淘宝十年,阿里不断壮大,以前各种免费,如今各种收费。我不是质疑收费的合理性,商业机构当然要赚钱。我想说的是,客观结果是卖家们的不少利润如今都贡献给了阿里,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成了阿里家的打工仔。这段历史,金融机构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他们可不想重蹈覆辙。
更何况,他们自己其实也在亲身经历阿里壮大的历史。早年支付宝和银行合作,按照内部人的说法,那叫个低声下气啊,签了一堆的不平等条约回来。可现在呢,一张银行卡如果不能开通支付宝快捷支付,不说价值大打折扣,起码会遭到大批用户的强烈吐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和支付宝之间的强弱势就反转了!据我所知,交通银行今年和支付宝的合作就出现裂痕,新开信用卡不支持支付宝快捷支付,据说就是费率分账上,支付宝给的钱比以往少了。
众安财险的成立和控股天弘,某种意义上说,更是让之前金融机构的另一层戒心也变成了现实,就是你会不会不仅仅是平台,还会自营,把最肥的肉留给自己。
所以,且不说监管,技术,创新力等其他问题,仅仅是金融机构的这份傲慢和忌惮,就足以大大延缓阿里向金融平台迈进的步伐。
阿里金融的幸与不幸
阿里金融今天面临的局面,让我想起了京东的自建物流。
把时间往回拨个几年,当时AB两轮融资总计才不过3100万美元的京东其实还很弱小,却放出豪言,要自建物流,并把融资额的七成都投了进去。随后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京东凭借物流优势在残酷的电商竞争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但同时也烧钱无数,直到今天依然背负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对于这个京东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刘强东解释过多次,其中一条是"不得不为",因为传统快递公司实在没有办法达到京东的要求,少数有能力达到的,例如顺丰,价格又太高,京东负担不起。
京东当年面对物流业的这份无奈,和阿里金融如今面对金融业的无奈颇有几分相似。
对于众安未来的作用,阿里保险方面有过这么个解释:我们对于保险有很多想法,但很多险种,可能我们看好它的前景,但是前期或许要承担很大的成本压力和风险,很可能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做,这种时候,我们就要让众安上。
是,自营给了阿里金融在创新上更大的想象空间,就比如控股天弘,一下让支付宝有了构建资金池的能力,往大了说,这有点“类吸储”了,如果未来和阿里小贷、信用支付打通,确实很有看头。但反过来,自营也让阿里背负了更大的创新风险,如果是平台,风险其实是卖家承担了大半。
虽然阿里金融的业务目前都很风生水起,但金融领域的竞争最终是要回归金融本质的,余额宝是很方便,但收益率在同类产品中并没有绝对优势。怎样在资金获取成本,资金规模,政策保护等很多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做出比传统金融机构更牛掰的金融产品,这是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