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文明潮涌唐山
——唐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这是一座生动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城市。35年前,一场举世震惊的地震曾使西方有人预言:“她从地球上消失了”。然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她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生动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这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大钊精神、“特别能战斗”精神、“穷棒子精神”“当代愚公”精神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她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动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这是一座集中体现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城市。改革开放之初,她正处在震后百废待兴、恢复建设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历经十年复建、十年振兴、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她以辉煌的成就生动印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
这是一座有效传承民族美德的城市。得到过全国军民援助的人们,最知“知恩图报”的深刻意涵,也因此更具感恩之心和博爱情怀。无论是抗击南方冰雪灾害,还是支援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全市人民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美德,演绎着13位农民兄弟感动13亿中国人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道德宝库的无限光辉。
这是一座致力于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的城市。2006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全市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就是唐山,一座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之城,一座之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更具特殊意义的城市。
“一把手”工程源于人民意愿
早在1988年,我市就踏上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历届唐山市委、市政府之所以23年来一直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场接力赛、作为一个政治责任来传承,除了唐山创城的特殊意义外,更重要的在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一直认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仅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落实执政为民要求的有效抓手;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每个指标,都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此,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创城工作作为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来抓,因而也成为了的的确确的“一把手”工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尤其把创建文明城市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和年度考核,列入了“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每年召开的市委全会和人代会上,市委书记、市长都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重点安排部署。“一把手”工程从市级做起。
2009年2月4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三天,浓郁的年味尚未散去,我市便启动了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电视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2010年4月8日,我市印发了文明城市年度创建工作实施意见;今年3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再动员大会,发出了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动员令。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建为民,发动全民创建。要举全市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和一流的创建成果,早日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市委书记王雪峰的一席话掷地有声。
在随后召开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汇报调度会上,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工作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之后,创城工作在我市如火如荼——
上下联动。市委、市政府一直建有由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今年又进一步充实了领导力量,由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挂帅指挥,12位党政军主管领导分工负责;各级各单位都建立了“一把手”挂帅的指挥机构及办事机构,形成了高端指挥、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
全面督导。各项创建任务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市委书记王雪峰、市长陈国鹰就创建工作的批示就达36次,并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市领导分兵把口、一线督导,先后70多次亲临社区、市场、工地、街巷等创建部位现场办公、组织调度,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机构强力介入,市创城办和各工作部、各区县分别成立专门督导小组,不间断地检查指导,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强化考核。市委、市政府一直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又专门就文明城市创建出台了考核办法,加大考核权重,把创建绩效列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市纪委、组织部还相继出台了《唐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监督检查工作的意见》和《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行“一线考评”的办法》,已对四个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了问责。
群众路线激发全市创城热情
文明城市的测评项目涉及方方面面,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此,我市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重视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基本认识问题,坚持为民创建、靠民创建、人文创建,促进了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创建工作中,我市始终把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和着力点,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坚持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从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改起。2009年以来,围绕市容环境、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问题,先后实施了市容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绿化唐山攻坚行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动等,使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市政设施、交通秩序、社区管理有了明显改善。“市委、市政府没有把创城作成面子工程,而是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给城市带来的可喜变化!”谈及创城,幸福的笑容在许多群众的脸上荡漾。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委托权威机构先后做了五次居民问卷调查,满意度指数逐次提高,最近一次高达98%。
人民群众是创建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创建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每年12月份作为全民“献计献策月”,围绕包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内的唐山各项事业的发展问计于民,全民献计已累计10万多条,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5月,市领导又带头走进千楼万家,向居民群众面对面的宣讲创建、征询意见、解决问题。三个月来,全市6000名机关干部已走访50多万户次,征集到群众意见建议8万多条(人次),涉及具体问题15类647个。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我市组织力量及时梳理、逐项解决,使“走访千楼万家、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成为集中民智、凝聚民力、推动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
今年以来,我市还组织了“你我同行,共创文明”全民行动,实施了“百万公职人员”“百万城乡家庭”“百万产业工人”“百万团员青年”“百万中小学生”“百万工商业者”共六大文明行动。同时,以各类志愿者为主体的文明劝导服务遍布城乡,在我市的街道社区、公园广场、交通路口等地,到处都可以看到佩戴红袖标的志愿者在做温馨提醒和文明劝导,人人争做文明使者,人人愿为创城作贡献的风尚已然形成。
与此同时,我市抓住城市人文特质,全方位推动人文创建,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如在每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我市都会以举办诗会、茶话会、群众歌曲演唱会和戏曲票友赛、书画摄影展、包粽子大赛、游园等活动形式,纪念“我们的节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窗口单位服务竞赛、低碳生活全民行动和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特别是通过率先在全国地级市出台志愿服务条例,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全市已有公务员、青年、社区、农民等9个类别的志愿者45.8万人。
大力培树表彰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人物。从1990年以层层开展的“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活动,在21年中已涌现各级学雷锋“十佳”事迹数以万计;从2008年开始的“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已有30余名优秀市民荣登“中国好人榜”,2010年上榜人数全省第一。2008年起已连续三届评选表彰市、县两级道德模范180多人,南方抗击冰雪、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的农民志愿者宋志永,高票当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还全市性地组织了多数道德模范事迹巡讲活动,每个道德模范都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崇高礼遇,在社会上营造了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活动,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了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创城是为了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我们愿意参与,也有参与的平台,心里可高兴呢!”一位普通市民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全市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更为我市创城工作的群众路线作了精彩的注脚。
促进科学发展才能让百姓满意
“我们不懈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为了‘文明城市'这块牌子,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民生质量、促进科学发展,赢得人民群众满意这块‘金牌'”——这是唐山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共识。正是秉承这一理念,我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行创建目标责任制,建立常态创建机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人民满意、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
资源型城市正在转型。唐山改变了黑色的“煤都”历史,正在摆脱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掀开了走向海洋的“蓝色”篇章。转方式、调结构的不断深入,推动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全省第一的经济基础,为改善民生、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先后改造了20条城市道路,打通了许多断头路;唐山三女河机场的通航,架起了唐山通往世界的空中彩桥,形成了海、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同时,城市集中供热、供气能力明显增强,各项公共文化设施和体育健身场所正在不断扩大。
人居环境更加舒适。2010年,我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330天,比3年前增加22天;市区南部过去垃圾如山、杂草丛生的采煤沉降区,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力作,荣获联合国“HBA中国范例卓越贡献最佳奖”;森林覆盖率达到28.7%,城区绿化覆盖率44.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34平方米,远远超过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标准;通过大规模实施危旧平房改造工程,已安置居民5.9万户,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全市人均住房面积全省领先。
政务环境不断优化。2009年,我市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了一场效能革命:在并联审批、超时默许、零成本注册等制度基础上,推行了首问责任制、即受即办制、预约服务制、节假日对外服务制等20多项创新制度,行政审批效率居全国第二。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向社会公布了个人电子信箱,市政府并将热力、燃气、自来水、旅游、人事等22条政务服务热线,整合纳入全市统一的服务热线,积极打造7天、24小时不下班的服务型政府。
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累计捐款捐物总值3.38亿元,为全国地级市之首;玉树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民又及时送去最温暖的关爱和支援,进一步擦亮了“感恩之城”“爱心之城”的城市名片。三年来,唐山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多项工作在全国领先。2009年9月,我市作为全国两个地级市之一,应邀出席中宣部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并介绍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经验;2010年1月,中央文明办在我市举行了北方首场“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推广唐山志愿服务的经验;2010年3月,中央文明办在我市举行了“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人民日报等几十家省以上媒体集中采访报道;2010年3月和2011年4月,在两次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我市文明办介绍经验。
如今在我市,来自于全民的创建热情正如涌动的春潮,激荡着创建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向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前行。这必将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推动着唐山继续谱写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文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