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杨眉/北京报道
“天上掉馅饼了!”
一进入3月份,“旅游券”几乎一夜之间成了百姓关注的热门词。尽管各地发放的方式和对象不同,但共同特点是“免费”。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有杭州、宁波、安吉、长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高淳等市县发放了旅游券,总价值约超过10亿元。天津市和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山东等一些城市也发放了旅游券,总价值已超过5000万元。”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免费旅游券最先出现并较为集中的省份有广东、江苏、浙江等。如广东的一家旅行社与酒店、航空公司、景区等联合派发总额2000万元的旅游券;江苏省南京市向20万户家庭发放总额2000万元的“南京乡村旅游消费券”;浙江省杭州市从3月1日起,先在上海发放总额1.5亿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宁波市民领取了总价值3000万元的“航空旅游券”……
“山东省尽管没有大规模发放旅游券,但自今年春节起就推出了‘山东人游山东'、‘省内旅游一卡通'等计划,并提供免费住酒店、免费门票等优惠。”山东省旅游局办公室王主任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而广东省2月23日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更为旅游券活动平添了想象空间:为何旅游券集中出现在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份?这些举措只是各地拉动内需的临时急招,还是与外界高度关注的“国民休闲计划”有关联?
3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就此话题专访了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副司长高舜礼,他不仅阐述了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旅游惠民政策对拉动内需的快速效应,也对各界关注的“国民休闲计划”作了解惑答疑。
“旅游券是拉动内需的创新之举”
《中国经济周刊》:高司长您好,对近日各地派发的免费旅游消费券,很多市民感觉很惊喜,而派发过程中也出现了市民哄抢等问题,您对此是否有所了解?持何种看法?
高舜礼:我对此有所了解。最近我到杭州、南京等地做过调研,开了两个座谈会。我认为,目前一些市县发放旅游券,是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旅游消费的创新之举。一是创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消费拉动与投资拉动相比,具有快速见效和扩大最终消费等优势。不过,各地发放的旅游券与以社会福利、救助保障为特征的消费券有明显区别,主要目的不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通过增加和变相增加消费投入,刺激和推动潜在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从而有效扩大最终消费。二是切实提振了市场信心。当数千万、上亿元的旅游券发放以后,城乡居民显示出空前的热情,他们看到了当地经济的雄厚实力,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对民生的巨大关注,收到了舒缓隐忧、凝聚人气、提振信心的明显效果。三是快速见到了扩大消费的效果。如浙江安吉县自正月初三试发旅游券,仅春节期间旅游收入就同比增长270%,一、二月份旅游接待和收入都有两成多增长。而杭州市旅委会预测,杭州推出的1.5亿元旅游券,按30%-40%的回收率测算,可迎来100万游客,撬动10个亿的旅游收入。
至于现场派发旅游券可能出现拥挤和“抢”领的问题,下一步将逐步改为较稳妥的派发方式,如请社区派送、凭户口本“摇号”、网络申领、邮局投寄、增设申领网点等。
“粤、鲁、浙、苏四省先行先试”
《中国经济周刊》:旅游券的派发是各地的自主行为,还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的统一步署?此类旅游惠民措施集中出现在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地,是偶然、还是有意安排?
高舜礼:集中出现在这几个省份不是偶然的,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旅游券的资金都来源于地方财政和企业协作让利,当地居民也有这种需求。其中,这四个省份也是“国民休闲计划”先行先试的地区,当初确定进行试点也考虑了这类相关因素。
《中国经济周刊》:“国民休闲计划”是目前热度很高的新闻话题,据了解,国家旅游局早就开始研究“国民休闲计划”,何时可以正式启动?
高舜礼:明确提出这一重大课题是2007年。去年11月,上海国际旅交会上首次传出此消息,将正在行业内、小范围酝酿的工作计划公之于众,才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
国民休闲计划,也称为“国民旅游计划”或“国民休闲纲要”,类似于199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然而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却更为热烈和激烈。综合各类媒体的反映,无论是赞同,还是质疑,核心问题交汇在该计划出台的“时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