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才能圆“中国梦”2013/3/7 12:49:12
据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数据,与1985年相比,19-22岁大学生肺活量下降近10%,耐力、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肥胖、近视不断增加。随着“中国梦”日渐清晰,青少年体质问题再一次牵动了代表委员的心。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杜梅: 保证孩子们玩的时间和地方 我的孩子是一个小胖墩儿。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没有玩的时间和地方。孩子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房子越来越多,活动场所越来越少,孩子们没有自己的运动场所,就算有体育场馆可以办健身卡,也以成年人居多,孩子没有自己的玩伴,家长又不能一直陪着,时间长了他也不愿意去。 记得我们小时候,学校的运动场都是开放的。现在社区里的健身器材更适合中老年人的需要,不适合孩子。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 别让孩子们横着长 现在,全社会的健康意识还不是很清晰。比如,食品的广告在欧盟很多国家都是禁止的,我们没有限制。很多国外学校的自动售货机,不允许有含糖饮料,在学校附近不能有零食店。再比如日本学校都配有营养师,青少年身高不断增长。我们的孩子个子也越来越高,但是腰围长得更快,肥胖、血压偏高、脂肪肝等问题过早出现,体质呈现下降趋势。 上海尝试的做法是医教结合,医生或医学团队到学校里,根据学生每年的体检结果区分普通人群和肥胖人群,设计不同的体育锻炼和营养计划。医教结合应该由政府推动,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达成共识,学校有健康意识、公立医院有参与责任,才能提升孩子们的体质健康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 城镇化建设别忽略健身空间 现在,青少年体质问题突出的表现是近视的高发。城市里的孩子们每天被固定在狭小的空间里看东西,各种电子设备无孔不入,眼睛一直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个问题不只中国存在,而是全球各大城市的共性问题。 当前,我们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按照住建部的标准,每人应有1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但是上海外环以内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着1000万人,很难有绿地和其他运动场所。所以每次调查,孩子的体质数据都不乐观。城镇化过程中要考虑人口密度的问题,未来在规划城镇建设时,应该把居民健身运动的设施和空间考虑在内。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原主任马继龙: 全民健身设施要考虑青少年需要 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甚至工业设计部门都有可能参与其中。比如我们在荷兰看到的学校体育设施,设计非常有意思,类似于我们的拓展训练,在锻炼爆发力的同时,还锻炼胆量、培养团队精神。我们目前几乎没有针对青少年进行的体育设施研发,足球、篮球、跑、跳等项目操练性强,趣味性不够,课上学的东西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很难挂钩。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全民健身设施,没有单独考虑少年儿童的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 “一小时”应成为考核的刚性指标 提高青少年体质要靠学校体育,要落实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在青少年身上的投入应该比一般老百姓健身更多,现在投入只有大概范围,不够细致,不能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同样的资源,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体育设施差异很大。政府学校体育设施上的经费应有硬性规定,建学校要把体育纳入基本规划,明确规定多少人的学校配备什么样的设施。 此外,每天锻炼一小时还不规范、不科学、不准确,影响了体育锻炼的质量。有些学校用一般性的活动代替体育运动,花了时间,还达不到锻炼效果。应该使学生在正规的运动项目中锻炼体魄和意志。国家教学大纲必须把体育放在与文化课同等的地位,建议把“一小时”作为学校体育的刚性指标,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指标,与学生评优、升学和毕业衔接。更多文章